由香港貿發局和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10香港論壇”于2010年5月19日-20日在香港舉行。
徐少春:中國經濟的成功,源自于過去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制造的成功。我們在香港購買很多的名牌,實際上很多都是中國內地生產的,在國外也有同樣的道理。中國制造成功的過程中,過去香港扮演了橋頭堡和出?诘淖饔。
香港有很多的企業在珠江三角洲設廠,原材料的采購在廣東,但是銷售和研發在香港,廣東話就是兩頭在外,在此過程中香港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代表著資本和貿易的平臺,香港在過去多年來處于領先的地位,我相信這是得益于中國制造。
2001年公司作香港創業板上市,2005年轉到主板市場,首先得益于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而且多次融資,使得公司不斷的發展。經過金融危機后,也是內地一直思考的問題,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進行改變,內地要改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在此轉變過程中,香港應該起怎樣的作用。香港應該成為內地企業成為國際化的內在動力,或者是增長的新引擎和發動機,除了資本和懂得貿易的國際人才外,還需要懂得運營和管理的人才。
金蝶公司正在大力的向亞太區拓展我們的業務,我們在新加坡有分公司、馬來西亞有業務,而且增長是不錯的,我們也遇到了困難,就是懂得國際性語言,同時對東南亞地區的營商環境非常了解的運營和管理人才。
如果在此轉變過程中,香港能夠成為國際化運營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就會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要成為國際化運營和人才新的動力,香港本地的文化也要進行改變。也許需要危機感,過去出口要找香港,要融資要找香港,變成這樣新的模式后,香港教育和人才的培養都需要改變,更多的介入內地企業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不斷的幫助內地企業進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