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國務院首批設立的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1985年3月動工興建,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
到2001年底,在建區面積2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0億元。主干道路框架已延展到36平方公里范圍內,實現了雙回路供電和集中供熱,建立了先進完備的通訊系統。圍繞提升硬件水平,相繼啟動建設了第二水廠、第二熱源,加快了海濱度假區開發,興辦了國際學校和涉外醫院,加大了對城區的綠化和美化。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山東省唯一通過認證的區域,并被國家環保總局和聯合國環境署命名為中國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示范區。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2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區投資,累計興辦外資項目480多個,項目總投資30億美元,合同外資額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56個;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3家在區內落戶,投資額7.2億美元。
煙臺開發區形成了以機械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化纖紡織、生物醫藥等為主要特色的主導產業,建成了LG數字移動通訊、大宇重工、氨綸股份、電子網板、東星電裝、華潤錦綸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企業。創出了大宇挖掘機、CDMA手機、榮昌肛泰、龍鳳鋼琴、紐士達氨綸等一批名牌產品。2001年,全區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分別達到20家和25家,人均利稅超5萬元的企業達30多家。
煙臺開發區已有6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承擔國家、省“火炬”計劃70多項,開發新產品150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發展迅速,已有80名海外留學人員進駐創業,參與開發區建設,興辦項目80多個,年可形成產值4億元、利稅2億元。被中國國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外國專家局確定為“國家留學人員示范區”;國家人事部批準在此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留美著名生物工程科學家羅永章博士領銜開發的YH—16一類抗癌新藥,是建國以來國家批準的第一個基因類一類新藥,已列入國家“863”和“973”計劃。
“十五”及今后一段時期,煙臺開發區確立了建設一流國家級開發區的奮斗目標。到“十五”末,GDP達到180億元,工業增加值14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1.5億元,出口額15億美元,分別占煙臺市的12%、18%、16%和40%。累計利用外資7億美元,占煙臺市的28%。
一是迅速壯大經濟實力。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和民營500強招引大項目,強化專業部門招商和海外中介機構招商,開辟新的招商基地,拓展新的項目途徑。二是全面提升產業水平。重點是抓技改、抓增資、抓創新。在產業發展上,著力扶持和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新興產業。在項目上,重點抓好LG數字移動通訊、YH—16抗癌新藥、同步數字傳輸系統、萬潤液晶、永磁材料等產品。到“十五”末,新興產業比重達到3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同時,對汽車零部件、化纖紡織、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實施技術改造,不斷提升技術含量。進一步加快留學園區和軟件園建設,主要搞好基地建設,落實扶持政策,加大項目和人才引進力度。到“十五”末,累計引進留學人員爭取達到200名,興辦項目180家以上。三是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在硬件上,重點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增強城區功能;在軟件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不斷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辦事環節,壓縮各項收費,更加方便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