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曾俊華宣布向每名成年香港永久居民派錢6,000元的決定,令全城響起一片叫好之聲,但亦有人擔心受惠市民會做“大花筒”,結果派錢未能達紓困目的,反而會推高通脹壓力。不過,事實證明擔憂應該是過慮,皆因不少香港人已表明會將6,000元全數捐出,以幫助有需要人士,此舉不僅凸顯了香港關愛之城的力量,亦彰顯出大社會的團結精神,和應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推動的“關愛精神”,更回應了財爺在網志及預算案中推動“大社會”發展的吁請。
“6,000元應怎么花?”在香港社會引發了熱烈討論,基層家庭固然欣喜若狂,紛紛表示會儲起現金留作應急,也有中產人士笑言歡迎財爺還富于民,自己可選擇“食餐好”,或“去次短旅行”,更多社會志愿團體及民間機構紛紛發起“奉獻運動”,呼吁有能力的市民捐出6,000元。
捐款行動一呼百應,除了工商界人士熱烈表態力撐“奉獻”外,很多中產專業人士亦選擇與基層市民共富,支持捐獻運動,希望以個人行動匯聚成強大的集體力量,身體力行“施比受更有福”的價值觀。
有政界中人笑言,部分人本還擔心市民一面倒“花盡”6,000元,但一看奉獻運動響應者眾,就知無謂擔心:“財爺之前經常說要利用社會資本,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又說要發揮"大社會"的作用,現在這個"大社會"正正在默默發功,透過呼吁市民捐獻,把亂花錢而推高通脹的危險性降至最低。”
他續說,香港人愛心爆棚,這由歷來任何地方一發生天災人禍,香港人第一時間大破慳囊、踴躍捐助,已得到驗證,這次的捐獻行動亦正再次充分體現香港人的可愛之處:“令錢用得其所,可以幫到人,比自己一時的享受更加重要,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