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一所兩層式紅磚灰泥墻古建筑,耳際傳來悠揚樂韻,夏日陽光普照大樹和草地……這處儼如仙境之地是香港北角油街12號前[注冊法國公司]“香港皇家游艇會”會址,如今已“原汁原味”活化成香港體驗藝術空間——“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前身為1908年建成的香港皇家游艇會會所,這是一個供會員聚會及提供游艇設施的體育會所,會員大部分來自當時社會上的杰出人士,而建筑正代表20世紀初外國康樂活動及社交生活在香港社會發展的歷史。
后來,隨著現址對開海面進行填海工程,香港皇家游艇會最終在1938年遷出,建筑群則由政府接管至今。
香港特區政府藝術推廣辦事處總館長劉鳳霞指出,這座百年古建筑由一幢主樓及兩幢附屬建筑物組成,是現時香港一所二級歷史建筑,也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幢位于1930年代北角進行填海前原來海岸線的建筑物。
百多年來,作為北角油街及電氣道街角地標式街景的“油街實現”,經歷了不同用途變遷,此前就曾用作官方員工宿舍、考古貯存倉庫等,[法國公司注冊]后來香港特區政府為支持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決定活化這幢歷史建筑,成為推廣社區及社群藝術的基地。
21日,“油街實現”舉行了開幕禮,正式對外開放啟用。當年設在會所地下的兩個劃艇棚、一個健身室,現已“搖身一變”成為各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展覽廳。
為“油街實現”擔任義務設計顧問、香港資深建筑師馮永基表示,整項工程大約進行了1年、總成本約1800萬港元,這次“活化”的精粹就是要把建筑物“原汁原味”還原,盡量把建筑物原有風貌向社區呈現,例如修復屋內“高樓底”,并且拆除建筑物周圍的外墻,以增加建筑物的透明度,幫助融入社區。
“這些古建筑都是香港文化的根。”馮永基慨嘆,香港最精彩的建筑物都已在上世紀70年代一一拆毀,可幸的是,今天香港社會本土文化保育意識提升,社會凝聚共識,但凡擁有歷史價值之建筑都予以保留,注入新生命進行“活化”。
在總面積2140平方米的“油街實現”里,除裝潢上進行了“活化”外,名字也重新“活”起來。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此前在開幕禮上致辭時介紹,重新取名“油街實現”的構思,是源自建筑物地址油街12號的讀音,寓意新進藝術家從這里出發,逐步實現藝術理想。
香港市民王伯伯說,以往這里是富人會所、政府人員工作間,普通市民只可以望門興嘆,如今“活化”后能進內欣賞藝術品和建筑物,身為老百姓心情很興奮。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介紹,[法國注冊公司]“油街實現”未來透過與不同機構及藝術工作者協作,舉辦多元化計劃及節目,讓所有社群能在這里自由地互相交流、發揮創意和想像,又讓藝術豐富香港公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