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明報》報道,一條身長10.8米的成年雌性須鯨,前日在香港大埔船灣淡水湖東北面的紅石門淺灘擱淺,為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鯨魚擱淺,更有可能是香港未出現過的品種。巨鯨浮尸海面,散發濃烈臭味,行山客前日因嗅到海風飄來的魚腥味,好奇下逐臭而至揭發事件。香港海洋公園30日派出14名專家到場檢視鯨尸,并即場解剖,花約3小時后取走樣本化驗死因。
有鯨豚專家指出,[注冊香港公司資金服務]由于擱淺的須鯨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長,亦屬成年鯨魚,建議保留其骨骼供研究用途。鯨尸昨仍留在紅石門,暫未移走,海洋公園表示,會保留鯨尸骨骼研究,之后才決定處理去向;肉則會交食環署處理,送往堆填區。
擱淺紅石門 海洋公園留骨
海洋公園表示,這次鯨魚擱淺個案香港罕見,該海域非鯨魚常出沒地帶。公園昨派出14名專家在現場解剖鯨魚,抽取皮膚、皮下脂肪等化驗。專家花3小時詳細檢驗鯨魚尸體,證實巨鯨身長達10.8米,為成年雌性須鯨,品種估計是未曾在香港出現過的長須鯨或角島鯨。惟尸體發現時已嚴重腐爛,故未能確定其主要死因。
多處傷痕 死因或涉人為
參與解剖的香港海洋公園高級獸醫范禮文說,該鯨魚已達性成熟期,但沒懷孕跡象,身上發現多處懷疑被繩索或漁具纏繞造成的傷痕,右邊胸鰭有一處較深的傷口,有流血及斷骨,相信死因可能與人類活動有關。
現場為大埔船灣淡水湖東北的紅石門淺灘。前日傍晚6時許,行山客發現該鯨魚擱淺岸邊,經相關部門檢驗,[如何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因鯨尸龐大,至昨日才處理。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示,專家在現場解剖鯨魚是正常做法,因鯨魚尸體已腐爛,無法保存,即使沒有腐爛亦難以找到合適器皿和地方安置,外國一般做法亦不會整條保存,收藏其骨骼便足夠。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表示,鯨魚擱淺在香港并不常見,最近一次在香港水域發現須鯨是2009年3月,當時一條座頭鯨游進香港水域,逗留超過10天。冼映彤呼吁市民,無論發現活體擱淺鯨豚或鯨豚尸體,都應盡快致電港府1823電話中心報案,讓相關人員能盡早到現場了解、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