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起至今,有關上海迪士尼項目的報道就不絕于耳。僅僅上海迪士尼樂園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概算,就已經高達244.8億元,接近世博會286億元的投資規模。
“中國的現代服務業已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甚至到‘十二五’期末,也會是服務經濟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服務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服務貿易專家委員會委員夏杰長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迪士尼落戶上海一直備受公眾關注,多方更是肯定迪士尼項目將會加速上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服務業國際化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各國服務業從生產到銷售無不需要進行全球資源整合,服務企業生產的目的不僅是滿足國內消費的需要,更要面對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產品。
迪士尼效應
“上海迪士尼樂園所承載的,遠遠超過了一個主題公園,它還承載著上海市借迪士尼項目實現經濟轉型的宏圖。”上海市政府一位官員對《中國企業報》記者如是說。
迪士尼項目落戶上海后,滬上各家銀行均予以高度重視,在信貸額度緊張的形勢下,耗資巨大的迪士尼項目終于成功募資。2011年6月20日,上海銀監局表示,針對上海迪士尼項目融資計劃,上海銀監局多次召集銀行研究推進銀團貸款合作,現已近簽約階段。
“該銀團貸款的規模接近300億元,簽約銀團由12家銀行組成,主要是國有大行、政策性銀行和上海本地的銀行。”一位參與銀團貸款的銀行人士透露。
據悉,僅僅上海迪士尼樂園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概算,就已經高達244.8億元,接近世博會286億元的投資規模。而在美國主題娛樂協會(TEA)與美國AECOM集團聯合發布的2010年全球主題公園游客量報告中,來自中國的華僑城主題公園位列全球第八,也創造了中國企業的最好排名。
上海迪士尼項目被上海列為“十二五”期間積極推進的重大旅游項目,對促進浦東大力培育服務業具有重要意義。“迪士尼項目2014年才能夠開業,短期內對上海旅游業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長期影響明顯,我們預計,上海迪士尼開業后游客規模每年應能達到1000萬人次,開業初期將為上海帶來300—500萬人次的新增游客,約占上海全年接待游客規模的2%—4%。”招商證券[18.38 2.11% 股吧]行業分析師蘇平如是說。
浦東發展與改革研究院秘書長楊周彝認為,“按照會展產業的一般規律,1元門票收入能夠帶動8元相關消費,而大型游樂項目的帶動效應更大,因為來迪士尼游玩的游客,很多會順道觀光迪士尼所在地,帶動當地‘食住行、游購娛’旅游六大要素。”
上海證券分析師屠俊則表示,“以香港迪士尼項目為例,在項目進展時點的不同,受益的相關行業和上市公司存在不同。其中,在簽約階段為土地增值、基建、旅游;而在開工興建時則是商業零售、餐飲、旅游、交通等行業;而在正式開幕時,受益的將是印刷、有線傳媒、特許商品等行業。”
事實上,上海迪士尼對服務行業的輻射范圍已經超越上海,擴散到整個華東地區。業內人士表示,通過迪士尼的帶動,周邊的旅游線路首當其沖的與上海聯動,這勢必會為上海的第三產業帶來增長。
經濟增長點
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衡量該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一項重要指標。
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服務業快速發展,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提高2.5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旅游業的高速發展逐漸成為第三產業中很強大的一個支撐。而此次華僑城主題公園位列全球主題公園集團第8強,也讓世界主題公園行業感嘆中國旅游市場的巨大發展前景。除前兩名迪士尼和梅林娛樂的游客量分別為12060萬人次和4100萬人次外,第3到第7名的主題公園游客量均在2000多萬,華僑城主題公園游客量達到1930萬人次,差距甚小。
而從游客量增長數據來看,增速最低的為迪士尼和六旗樂園,增速分別為1.3%和2.1%;增速最快的為華僑城,其以22.2%的增速遙遙領先前七強企業,顯示出在旅游行業的強大潛力。
據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首席文化官鄭凡介紹,華僑城將在2015年擁有和管理大型文化旅游景區20個,年接待游客3000萬人次,挺進“全球旅游景區集團四強”(緊追迪士尼、梅林娛樂和環球影城),打造世界一流的主題公園連鎖品牌。
近年來,各地都紛紛出臺了相關服務業規劃,促進服務業發展布局更加優化,推動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按照市場選擇的原則,加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引導。而有的大中城市第三產業比重已接近甚至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的主導產業。
據記者了解,湖北省計劃在未來5年中,將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3.6∶49.1∶37.3調整為10∶47∶43。
而山東省提出的目標是,“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力爭到2015年服務業占經濟比重達到45%以上,服務業實現稅收占地方稅收比重達到60%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40%以上。
發展正當時
“在現代經濟中,商品利潤增值的空間日益向產業價值鏈兩端的服務環節轉移,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中國服務貿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十二五”服務業規劃專家組組長鄭吉昌教授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國務院7號文件《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把發展服務業作為重大長期的戰略任務。
鄭吉昌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1978—2009年31年間,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從860.5億元增加到131340億元,平均年增長11.2%。
事實上,在中國,服務業“從高至低”已涉及到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高如航空運輸業,低如糧食畜牧業。
根據相關的就業統計數據,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加速發展時期,“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吸納了全社會新增就業人員的85%,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也主要轉移到服務業。
上述工作人員還表示,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每100萬元投資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而服務業多達1000個,足以表明大力發展服務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力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發布的《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稱,預計“十二五”期末,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會上升約4個百分點,即占GDP比重約47%。
有專家稱,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結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服務業在經濟活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全球競爭焦點有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
服務業的發展,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各國經濟發展,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正如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斯坦利非執行主席史蒂芬·羅奇所說,“十二五”時期服務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將起到關鍵性作用。
在史蒂芬·羅奇看來,在過去中國以出口和投資為主的驅動模式中,絕大多數的制造業都是資本替代型的。現在中國正在進行轉型,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每一個單位的GDP產出服務業會吸收更多的勞動力。
GDP比重落后
但是,我國服務業在與發達國家對比當中,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還十分不足。即使我國服務業實現“十二五”規劃4%的提升目標,依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超過70%,發展中國家也接近50%,而“十一五”期末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3.3%。
毋庸置疑,我國服務行業中有優勢和代表性的企業和項目,應該利用好自身優勢“走出去”,積極與國際化對標,引領帶動中國的服務產業更好地發展。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業。
夏杰長認為,“要使中國的服務業達到國際水平,就要以優化服務和政策環境為推手,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的規模和品牌,努力實現8個字,即創新、融合、集聚和開放。鼓勵并支持現代服務企業,尤其是電子商務服務、現代物流、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產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學習國際先進商業模式和管理經驗,拉伸產業鏈,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標準,培育一批有品牌、有信譽、有影響力的優秀企業。”
這也引起了鄭吉昌的共鳴,他表示,“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總是從低級到高級演進,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服務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主要部門。服務業要加快產業升級、增加國際競爭力、拓展海外市場,以增加新的發展空間,則能起到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鄭吉昌還表示,“可以肯定的是,服務業將是‘十二五’時期重點發展的產業。要想服務業在與國家化對標中縮小差距,下一步要進一步制定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有條件的地方要敢于出臺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促進服務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