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扶持油畫產業”,海南省屯昌縣近兩年的產業扶持政策惹來不少爭議。有人問:屯昌扶持起來的油畫一條街“是面子工程還是發展創新”?有人問:油畫一條街“是以市場為主還是以旅游為主”?
投入1500萬改造油畫村
屯昌是海南島中部的小縣,人口不足30萬。就是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卻在2009年9月,在研璞軒美術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油畫村,縣領導的目標很遠大,“屯昌要打造國內知名油畫裝飾產業基地”。
隨后,屯昌縣投入了1500多萬元改造油畫村,建設油畫步行街,將國內書畫界的名家奉為座上賓。2010年1月5日,屯昌油畫步行街正式建成,屯昌縣對入住油畫步行街的畫師提供了優厚條件:鋪面免費使用三年,每月另補貼260元水電費;入住油畫步行街的畫師配偶優先推薦工作,其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安排在公辦學校;進入油畫工作室的畫師實行分級定額補貼,分別給予中國美協會員、省級美協會員、普通畫師每人每年4萬、3萬、1.5萬元的補貼,工作室聘用畫工每人每月補貼500元。這一政策目前已吸引了國內20多名國家級畫家和省級畫家前往。
油畫村在屯昌并非憑空建立,屯昌縣委宣傳部長文于佳介紹,油畫創作在屯昌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1984年自學成才的農民畫師陳有俊為了圓農村孩子的畫畫夢,創辦了研璞軒美術學校,27年來學校先后培養了近5000名優秀的油畫專業人才。
屯昌縣委書記江華安則告訴記者,屯昌縣政府還設立了500萬元的油畫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00萬元對推進油畫產業工作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獎勵,逐步建成集學習、教學、生產、創收、就業為一體的油畫創作、展銷基地。
屯昌縣政府近幾年對發展油畫產業的支出遠不止此,現任研璞軒美術學校校長陳傳濤說:“縣里先是把空置的縣就業大樓給學校做教室,投入幾十萬元幫助學校招生、選聘老師、解決學生住宿問題,又將學校掛靠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擴大美術工藝專業的發展,還為學校的屯昌戶籍學生免除學費。今年,可同時容納600名學生的教學樓和配套設施已動工建設,工程費用也由縣政府承擔。”
今后的屯昌同樣會不遺余力地支持油畫產業,據介紹,屯昌每年將安排1000多萬元扶持油畫項目策劃與包裝,支持油畫產業發展的創作、創造和創意。下一步,屯昌還將建設一個藝術館、一所藝術學校和一條藝術街,將整合油畫街、油畫村及油畫學校等,推出油畫文化旅游路線,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文于佳告訴記者,2010年屯昌縣的油畫銷往北京、上海等地3萬多幅,還有不少銷往歐美市場,產值達到300萬元,農民油畫師月均收入可達3500~5000元。
屯昌油畫一條街是面子工程嗎
“屯昌油畫一條街是面子工程還是發展創新?”就在屯昌各界大力宣傳、推動油畫產業發展的同時,海南當地網絡上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天涯在線海南發展論壇知名網友“黑臉包拯”發表了題為《屯昌油畫一條街是面子工程還是發展創新》的帖子,稱“一個民間美術產業得到政府這樣大的扶持,我還是第一次發現,為什么屯昌縣政府會如此看重這樣的產業呢?政府投入那么多的財力,它的發展究竟如何?意義何在?”
“我到屯昌油畫一條街的那天,那里的街道冷冷清清,我沒有看到畫商的足跡,也沒有看到有購買意愿的游客,也沒有聽到訂貨的電話交談聲,我僅僅看到的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畫家在作畫,其余的都是三三兩兩的學生游蕩其間。”網友“黑臉包拯”看到這一狀況后,便將屯昌油畫村與“中國油畫第一村”深圳大芬村拿來比較。
對于這樣的質疑,屯昌縣相關領導并不回避,他們認為出現不同的聲音很正常,也更能夠促進油畫村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屯昌本地的一些畫師則用自己的經歷回應網絡質疑。1996年從研璞軒美術學校畢業的鄧任是大芬村的拓荒者之一,他說:“那時候的大芬村根本沒法跟現在的屯昌油畫村比,它也是在不斷地宣傳和集聚中成長起來的。現在提起油畫,大家都會想到深圳大芬村,可很少人知道深圳大芬村的開創者中有多少是從屯昌過去的,目前從海南過去的畫師占到30%以上,而且在肖像畫、麻絲畫、石膏畫等方面有著其他地方的畫師無法比擬的優勢。”
已在大芬村開辦公司的鄧任覺得,跟深圳大芬村相比,地理位置和交通物流是屯昌的弱勢,因此屯昌發展油畫產業就必須依托深圳、廈門等地的市場資源。去年,在屯昌縣政府的發起下,鄧任他們成立了深圳大芬村研璞軒美術學校校友會,現已組織起了幾百人,“這些校友都是出去近十年的老畫師了,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市場資源,大家實行資源共享,我的好多訂單都是拿回屯昌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