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無疑已經成了各互聯網企業征戰移動互聯網的必備武器,無論是門戶、視頻網站還是電商,都在推出自己的客戶端。
雖然跑馬圈地之舉并不少見,但與互聯網已經相對穩定的格局相比,移動互聯網還是待墾的土地,還沒有哪家企業能獨領風騷。
“手機上的騰訊”,更是一個誘惑無比的新格局。但在移動互聯時代,誰能勝出?
移動互聯網,要快
“無線客戶端是我創業路上的第二個孩子,移動互聯網必須要快,更快。”被手機客戶端徹底迷住的趕集網CEO楊浩涌如此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據DCCI數據中心預測,到2013年,中國手機網民將達7.20億,手機網民將超越電腦網民,移動互聯網市場將井噴。
對于楊浩涌和他的趕集網團隊而言,為這場移動互聯網的盛宴已經準備了9個月。但就是這9個月,讓楊浩涌的感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10年9月,趕集網正式宣布開始了移動互聯網的新嘗試,發布生活信息手機客戶端,提供房產、二手物品、全職招聘、兼職招聘、車輛買賣與服務、生活服務、商務服務、教育培訓、票務、寵物、同城活動和同城交友12個大類200多個小類的信息服務。
上線半個月后,移動客戶端的速度遠遠超出了楊浩涌的想象。通過手機上線的趕集網用戶,日激活量已經達到了1萬,而這個數字是PC網站花了3年時間才實現的。最新的數字更讓楊浩涌感到振奮,“趕集生活”只用了9個月,用戶數量就達到了2000萬,與趕集網創立5年后的用戶數量一樣。
趕集網做的是分類信息、生活服務,早已經積累了很多商家和用戶資源。在楊浩涌看來,這部分資源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移并不困難。相反,生活信息在移動互聯網上還有著更大的需求:一來為數不少的沒有電腦,只能靠手機上網的群體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其業務;二來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與LBS(地理位置服務)的結合能讓信息更具針對性、更精準。
與楊浩涌有相同觀點的是優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石,他認為,任何手機網民,首先都是生活人,基于地理位置的生活信息應用毫無疑問會成為任何手機網民的核心應用。“明年,在手機上再造一個趕集網,”楊浩涌的目標非常明確,而且表示,對于現在的趕集網,盈利模式已經可以找到很多種,不過,眼下最重要的則是在新戰場上跑馬圈地,獲得盡可能多的用戶,同時增加用戶的粘性。
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
“未來的營銷,不需要太多的渠道,只要讓你的產品進入消費者的手機,就是最好的營銷方式。”世界營銷大師克里曼特·斯通這樣說。
但到底什么樣的產品才能讓手機消費者認可呢?楊浩涌則認為,移動生活最貼近手機用戶。
“分類信息網站提供的搬家、家政、保潔、二手交易等服務信息,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5公里,它的信息即時性也非常強,這兩個特點都非常貼合移動互聯網的特性。”楊浩涌說,和PC版相比,趕集手機客戶端的功能主要是瀏覽、查找附近信息、搜索信息、篩選信息、發布信息,發布包含房產、票務、交友、二手物品、招聘等12個大類200多個小類的信息服務。客戶端含有類似手機地理位置服務商Foursquare相似的功能,對于智能手機用戶,可以支持拍照發帖、收藏、LBS等功能。
楊浩涌將趕集網第三輪融資的大部分資金投在了無線互聯網應用的開發上,并且親自掛帥,他的目標是取代現在全球前40位、在分類信息網站中排名第一的craigslist,成為全球分類市場的第一。
除在資金上的投入外,趕集網在客戶端上下了很大工夫。據悉,“趕集生活”覆蓋的平臺已經囊括當下最主流的幾大手機系統如Symbian、Android、iphone、MTK與JAVA平臺,并且和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聯想、索愛、華為等品牌手機廠商有深入的合作,同時于今年6月份推出了和斯凱合作的手機客戶端產品。
事實上,不只趕集網,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在試圖開墾移動互聯網這塊土地。比如在移動互聯網安全領域,奇虎360的安全衛士與騰訊的QQ管家之爭,已經讓3Q大戰從桌面延展到了手機終端上。當下,當移動互聯網并未形成個別巨頭壟斷的情況下,眾多企業都在加快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布局。
事實也證明,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發展速度遠超過人們的想象,相關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72.40 1.26%]互聯網市場規模達6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4%,環比增長23%,截止到去年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03億。
目前,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個新的營銷領域。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與桌面互聯網時代如出一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速度依然是一個優勢,甚至比PC時代和桌面互聯網時代更加重要。誰搶先看到機會并快速執行,誰就搶占行業及市場先機。
沃克咨詢公司的周先生則認為,趕集網的速度和決心似乎比別的企業來得更大,但是,移動互聯網的爭奪其實與桌面互聯網也比較類似,就是對“入口”的爭奪。“趕集生活”貼近用戶,但還不是入口級的應用,仍是可以替代的。相比之下,趕集生活的交友功能則是重要一步,如果發展好了,可以往手機QQ的方向走,以人際關系為核心,成為不可或缺的應用。比如,小米科技的“米聊”走的也是這個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