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廣播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范志忠教授認為,當前中國電影商業大片的流行,暴露出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危機。但這種危機恰恰也是一種難得的發展機遇。注冊馬紹爾公司中國必須對本土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開掘,真正形成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年產量超過500部、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的中國,電影產業正面臨“成長的煩惱”。創意匱乏、過度重視商業開發、價值觀混亂等等隱憂引起業內人士及專家們擔憂。
在此間舉行的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論壇上,專家呼吁中國電影界人士自覺肩負起時代的使命與文化責任,推動電影產業進一步健康發展,讓銀幕煥發出民族文化光彩。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指出,近年來,中注冊新加坡公司國努力促成文化與資本結盟,以《英雄》《集結號》《梅蘭芳》《唐山大地震》等為代表的中國式大片崛起,使中國跨越式地迎來了電影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期。
統計顯示,2003年以前,中國電影產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則達到450多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2010年全國票房首度突破100億元大關。
“然而,中國電影進入‘后百億時代’,卻出現了產業‘綜合癥’,即:電影產業與文化割裂而呈現單邊性的膨脹。‘市場金本位’的定勢,讓‘吸金’的思維代替了藝術的創新。”黃憲說。
黃式憲舉例說,《讓子彈飛》把原著小說的歷史背景掏空,將大悲劇改成一場匪與霸的“雙雄會”。“在市場‘狂歡’的背后,電影市場的生態環境因追逐利潤的最大化而喪失了對文化的虔敬之心。”他說。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康健民則指出,創意匱乏是制約中國電影進一步壯大的又一重要問題。中國電影創作過程中顯現出嚴重脫離現實、題材趨同、類型單一、趣味低俗的疲態。
電影導演注冊新西蘭公司黃凱告訴記者,“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章子怡、李安。這幾乎是國外觀眾普通對中國電影的認知,甚至某種程度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他還說,功夫是一個成熟的電影元素,但如果單單是動作,不能完全展現出我們擁有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的文化內涵。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應該讓國外觀眾為中國文化而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