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最大的一筆IPO(首次公開募股)名歸中郵速遞(EMS)。5月4日,中國證監會披露,中國郵政速遞物流順利通過發行上市審核。
A股市場將迎來快遞業“第一股”。中郵速遞(EMS)計劃發行40億股,融資近百億元。這給了正在“貼身肉搏”的國內快遞行業“上市圈錢”以擺脫殘酷競爭困局的巨大想象空間。
不過,在外資品牌大舉擴張中國市場的壓力下,如果資金輸血只是加劇“價格戰”的血腥程度,而不能培育出具有真正競爭力的快遞品牌,那么國內快遞企業的前景并不樂觀。
能否扮演“整合者”角色
中郵速遞(EMS)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快遞服務商。經過重組改制的中國郵政集團將業務整合為“三大板塊”:傳統信件投遞、郵政儲蓄銀行和速遞業務。業內人士都把EMS整合上市,看做該集團戰略重組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而最近幾年,EMS在國內快遞市場“井噴”式發展的大變局中,其優勢地位并不牢固。有統計顯示,2011年EMS在快遞市場的份額為29.46%,而在1999年它曾一度達到90%以上。
作為國內快遞行業的“龍頭”,EMS在中國國際快遞業務的競爭中也處于下風。它的市場占有率排在總部在德國的國際快遞業巨頭DHL之后。
從體量上看,EMS與國際巨頭們的差距不小。數據顯示,2011年EMS的營收總額是258億元人民幣。有國際“四大快遞”公司之稱的DHL、UPS、FedEx和TNT,營業額都是EMS的數倍。DHL穩居國際市場第一,后三者2011年的營業收入總額分別為531.05億美元、413.23億美元和94.13億美元。今年UPS還與TNT達成了并購協議。
隨著WTO過渡期結束,跨國快遞業巨頭將把業務延伸至國內市場,這對EMS以及本土快遞企業構成了巨大競爭壓力。
據稱,中郵速遞本次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快遞物流郵件處理中心、購置飛機、購置運輸車輛、購置航材等項目。業內分析人士稱,EMS首先必須穩固國際快遞業務,并在國內業務中擴大品牌美譽度,“固本才能擴張,否則進退兩難”。
這是個艱難的挑戰。不少市場人士預測,EMS除了發動“價格戰”,擠占市場份額,似乎沒有更好的競爭手段。
EMS以其“郵政血統”和最早涉足速遞業務,而被認為是快遞業的“貴族”,它擁有國內最完善的配送網絡,尤其對于偏遠地區,覆蓋率相當高。可這些年隨著網絡購物的火爆、快遞業迎來“第二春”,與那些“新生代”快遞公司相比,EMS似乎“曲高和寡”。
“網購狂”們對EMS頗有微詞。在淘寶網、天貓商城等電商網站的配送欄里,一般會看到“快遞10元、EMS20元”的字樣。“用EMS的人一般都有特殊需要,除非便宜的‘四通一達’送不到。”熱衷網購的北京白領陳女士稱。
“四通一達”特指近兩年與網購業務一起崛起的5家民營快遞公司:申通、圓通、中通、匯通和韻達快運。這5家公司均由浙江桐廬人創立,據稱已占據了國內快遞市場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EMS的快遞員很負責,穿制服,從接貨到送貨上門,一直同你打電話溝通,可是他們太貴了。”陳女士說,“‘四通一達’的快遞員來去匆匆,著裝很隨意,甚至很邋遢,不太懂禮貌,可又便宜又快!”
不過,靠“低價”贏得市場的“新生代”快遞公司帶來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麻煩。網購節日促銷,搞“免費”派送,因業務量驟然加大,經常讓這些廉價快遞公司“爆倉”。
由此引發的投訴居高不下,快遞行業在消費者眼中的信用也大打折扣。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10年郵政系統受理的消費者有效申訴中,涉及快遞業務的占到92.8%。其中反映丟失短少快件的占到23.3%,反映損毀快件的占12.4%。
去年,有關部門著手清理混亂的快遞市場。當時,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曾說:“快遞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經營分散,產業集中度低,運營和管理能力滯后,價格戰、延誤、丟件頻發等情況引發了國家關注。”
他表示,鼓勵快遞業在行業內以及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兼并重組,促使在5年內培育出一批年收入超百億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快遞龍頭企業”。這其實是給EMS上市提前釋放了信號。
中郵速遞獲得資本市場支持后,能否扮演“整合者”的角色,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跨界競爭”的是是非非
事實上,電商大佬們對快遞公司這個“搭檔”也不滿意。馬云曾在一次物流戰略會議上說:“我們發現所有抱怨、投訴都來自物流。”
京東商城一位高管曾私下對媒體記者抱怨:“不是自己人,這個過程(網購物流)就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問題。2009年前京東收到的投訴,有70%都來自于第三方配送環節。”
分析人士認為,電商“不滿意”的背后,是對物流快遞行業潛在的巨大市場空間“有所圖謀”。
阿里巴巴[13.32 0.15%]集團已宣布,未來要在倉儲網絡方面投資200億~300億元來發展物流系統,加上合作伙伴的投入,預計3年內將達1000億元人民幣。它還悄無生息地控股了“四通一達”之一的匯通快遞。
最近,有關京東商城“資金緊張”的傳言,也主要來自于它要花費數百億資金,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大城市自建物流中心。京東商城70%以上的業務目前可以實現自主配送。
此外,凡客誠品、當當網等電商也都組建了自己的“快遞公司”。
實力強大的電商們“手伸得太長”,一度引發快遞物流行業的恐慌。星晨急便總裁陳平曾公開“發炮”批評他的“客戶”:“你憑什么跑到我的地盤上?你跑到我的地盤上就是跟我爭!”
可這話才放出幾個月,這位傳奇的快遞業“老兵”就在今年3月宣告,他創業不足3年的星晨急便破產了,足見行業競爭的慘烈。
在華南地區頗有影響的快遞業龍頭順豐快遞,一向對媒體三緘其口。順豐總裁王衛如今卻破天荒地放言:“在物流業做大之后,順豐將在電子商務和金融業務上開疆辟壤。”這位低調而強硬的快遞業“大佬”顯然不愿只做電商巨頭們的“跑堂伙計”。
對于快遞公司與電商間的“跨界競爭”,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咨詢總監劉宏蛟認為,不論是電商還是為電商服務的物流業,當下都在向專業化、信息化的“深層次競爭”發展,僅僅追求速度、免費的物流策略已沒有出路了。
他表示,“如果說淘寶用價格戰方式完成了第一代網購群體的培育,京東用服務戰方式完成了第二代網購群體的教育,那么今天,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的競爭時代已經來臨。”
相對而言,EMS的品牌含金量很高,它缺的反而是民營快遞企業的靈活,以及對市場環境“生態變化”的快速適應力。
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達瓦此前表示,全國快遞業必將出現各大集團營運網絡大規劃、大投入、大建設、大整合的發展趨勢。為此,他認為應放寬資本準入限制,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快遞業的建設和發展。
不應該只是“價格戰”中的角斗士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中郵速遞(EMS)成為快遞業上市第一股,未來可能會出現一波快遞企業上市熱潮。電子商務改變了消費世界,市場對于快遞配送業務的速度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如今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快遞公司的商業世界了”。
而真正能夠贏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快遞公司,不應該只是“價格戰”中的角斗士。
一位資深快遞業人士稱,當前快遞行業的利潤不斷被壓低,油價上漲、運輸成本、人力成本提高,以及行業制度和規范不斷嚴格,粗放成長的快遞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困境”。“如果繼續打‘價格戰’,不一定打死對手,更可能是打死自己”。
5月1日快遞業“新國標”實施,明確了收寄兩頭兒都要“先驗后簽”的標準。這對一直靠“與時間賽跑”的快遞員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上海市楊浦區某快遞公司業務員稱,在上班高峰期,除去交通耗時,他平均每30秒鐘就要完成一次收寄。“新國標”將大大延緩他們的工作節奏。
中國快遞咨詢網分析師徐勇認為,我國快遞品牌有20多個,而美國僅有4個,相比之下,我國快遞行業的集中度偏低,而低端競爭使企業一味壓低價格,降低服務標準,形成惡性循環。“新國標”之后,行業的規范化操作、技術管理創新必須大大加強。
可對于那些“白天工作10~13個小時,夜里睡在地下室”的外來打工的快遞員們來說,“提升服務、推廣品牌”并不那么簡單。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快遞業就業人員達70萬人。業內人士認為,實際崗位需求量要大很多,可由于缺乏“三險”、福利較差,這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實現“門對門的人性化服務”方面恰恰最缺乏條件。
EMS上市引發的快遞業變局恐怕剛剛開始。據說,從基層快遞員做起的順豐總裁王衛有一個理想:當他的快遞員站在客戶面前時,要像“同一個人”提供服務。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品牌形象”。
而這當然不是靠快遞員們“跑得快”就能跑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