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沒能阻擋參展商參加百貨業展會的積極性。日前,在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第106屆中國日用百貨商品交易會再次創下了小小的紀錄——參加該展會的展館擴增至8個,面積為9.2萬平方米,展位為3900個,[注冊伯利茲公司]范圍包括五金制品、陶瓷、玻璃、塑料制品和家居用品等。
“中國小百貨出口一直主導國際市場,其中不乏大量只供應海外市場的創新產品和高品質商品。”對于參展商的熱情,百貨產品品牌戰略資深從業人士尹玉剛認為,“隨著出口下行壓力加大和國內消費升級,這些原本純粹的外貿產品具備了開發國內市場的動力和強烈愿望,也具備在分散市場中快速站穩腳跟的戰略機會。”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介紹,2011年,得益于宏觀經濟運行形勢穩定,城鄉可支配收入增加,“市場整體處于黃金期”,百貨業去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行業規模繼續擴大,總體運行平穩,百貨業94家主要企業2011年全年商品消費總額增長了22.2%,利潤總額增長28.4%。而《中國零售企業2010年財務狀態研討陳述》也顯示,早在2010年,中國零售企業收入同比增添率達到了20%,全面超越了2008年全年增速,以發賣時尚日用花費品為主的百貨業態也受益于此,成為金融危機后,甚至將來零售行業成長的“主力軍”之一。
然而,積極參展的背后,卻不能掩蓋一些問題。就今年而言,百貨業的形勢并不如去年及前年這么好。有關部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零售業銷售增速放緩明顯: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6%,增速比2011年同期放緩6.9個百分點。同時,一些原先的百貨業老店也出現了關門結業的情況。
“百貨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還是產品的同質化嚴重。”[注冊法國公司]楚修齊表示,“同時,行業的集中度整體還偏低。”
在專家看來,上述問題也是百貨業利潤率下滑的重要原因。2011年的全球百貨業高層論壇上,上海某知名企業負責人就曾表示,“相較采取自營模式的美國、歐洲等地區,通過扣點聯營的中國百貨綜合毛利率僅20%,為國外百貨的一半。”
這就意味著,中國百貨業者同樣面臨著轉型的問題。“首先,就是走‘差異化’路線,而不將利潤點集中于一個方面。其次,就是抓住互聯網市場的機遇,進軍電商市場,擴散百貨行業的品牌知名度。”專家表示,[注冊意大利公司]“轉型成功的百貨業通過內生的改造和外延式的擴張能夠獲得較大的增長,在市場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搶占份額,并進一步擴大規模,整合產業鏈,發揮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