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央視和地方衛視的黃金廣告資源招標業已結束,在央視及三大衛視湖南、浙江、安徽,食品飲料企業共投入96.2億元,增幅高達36%,占總投標額的半壁江山。
以央視為例,2013年央視廣告招標159億元,[注冊新西蘭公司]食品飲料類企業共投入76.5億元,接近總投標額的一半,遙遙領先于其它行業。
國內某食品企業營銷負責人李華斌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食品飲料類企業動輒上億的“豪賭”廣告,正好折射出我國食品飲料行業的現實難題。
被迫參與廣告大戰
近年來,我國食品飲料行業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飛速擴大。無論走進哪家超市、賣場,各種外資、合資甚至地方品牌的食品飲料總是令人目不暇接。
我國食品企業在廣告上一擲千金、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后,卻隱含著諸多無奈。“由于食品領域進入門檻不高,吸引了更多企業進入。高度競爭下,行業產能過剩,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利潤率越來越低,行業利潤大部分來自于銷售量的增長,實際上,大多數企業目前處于‘差錢’狀態。為了站穩腳跟,打開新市場,各家企業不得不投入大量廣告。”李華斌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
李華斌認為,在食品飲料行業,廣告投入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不打廣告是不現實的,關鍵是打多打少的問題。因此,眾多食品企業哪怕是犧牲暫時利潤,也要拼命用大量廣告換來將來大發展的機會。“在一波接一波的廣告大戰中,萬千處于中下層的食品飲料企業為了生存,被迫參與‘廣告大戰’,只不過,動輒能夠投入數以億計廣告的企業畢竟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企業只能進行低成本傳播營銷。即使如此,也占用了企業本不富余的流動資金。”
不遺余力用錢“砸”知名度,然后利用高利潤大賺特賺,已被食品行業視為發展捷徑。然而,無論是首屆標王孔府宴酒,還是第二、三屆的秦池,都未逃脫一飛沖天再一瀉千里的命運。一夜成名之后,留給人們的只是一個印象和被列為教訓的營銷案例。
“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食品企業仍沒有擺脫‘廣告為王’的固有模式,仍將微薄的利潤花在廣告投入上,好鋼并沒有用在刀刃上。”李華斌分析稱,以匯源為例,匯源已經有足夠的知名度,且本身虧損,應該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其不足之處上,比如渠道建設不足、[注冊塞舌爾公司]網絡覆蓋和終端的推廣不到位等等。
匯源果汁[2.78 0.00%]今年上半年收入僅為16.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7.5%,凈利潤虧損3220萬元。一邊是業績大虧,一邊卻毫不吝惜在央視燒錢,匯源是不是在“自殺”?
對于業界質疑此次花重金做廣告的真正目的,匯源表示,“1997年我們投入了7000萬元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投入廣告。而那時全年總收入還不夠支付廣告費,但隨之而來的是連續幾年幾何式的增長。”
匯源還自信地表示,投入巨額廣告后,匯源對于今年的業績情況以及接下來一年的經濟形勢是充滿信心的,匯源下一步將保持50%以上的增速。
研發缺位
《中國企業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廣告投入的一擲千金相比,部分食品企業在食品安全的管理、科研方面的投入卻相形見絀。
李華斌向記者介紹,實際上,大多數知名企業的廣告、宣傳投入占營收的1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15%,而在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往往只有營收的2%—3%,相比之下少得可憐。這種懸殊的比例反映了企業不成熟的營銷理念和管理方式。
綜合各方資料顯示,像匯源果汁、青島啤酒[29.40 -0.78% 股吧 研報]以及貴州茅臺[194.35 -2.92% 股吧 研報]、古井貢酒[23.60 -4.76% 股吧 研報]等食品類企業,近年來每一家企業每年投入的廣告都在數億元之巨。
以2011年為例,食品飲料行業銷售費用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廣告費用合計竟高達93億元。不少知名企業的廣告投入達到凈利潤的兩倍左右。
與揮金如土的巨額廣告費相比,食品飲料類上市公司每年研發經費卻始終是個謎。
據《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美國上市公司利潤表單列研發費用,但中國上市公司在利潤表上并不單列,基本上全部進入管理費用。
今年10月,碧生源[0.48 0.00%]被爆出研發費用與廣告營銷費用差距巨大,[注冊薩摩亞公司]今年上半年同期的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達到2.73億元,是研發成本的41倍。
業內人士指出,在野蠻生長階段,廣告轟炸之下或許能夠做到一呼百應。一旦行業成長市場成熟起來后,靠廣告撐起來的業務模式將存在極大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