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貨運提價終于塵埃落定。昨天起,鐵路貨運價格在去年平均每噸公里11.51分的基礎上,再度上調1.5分,達到平均每噸公里13分。根據去年鐵路貨運總運量,本次提價將為鐵路增加年300億元以上的貨運營收。
關于此次提價,國內媒體議論已達半年之久。[注冊法國公司]令證券分析師們大跌眼鏡的是提價幅度只有13%,遠未達到提幅將超50%的所謂“精準預測”。
此輪鐵路貨運價格上調始于2003年。調價起步時運價平均每噸公里是8分。至此后到今年,除2010年沒有上調外,其余年份均有小幅上調。10年內上調9次,平均每噸公里運價累計上調5分(不到一倍),而同期國內GDP卻幾乎增長了4倍。這足以說明,鐵路貨運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用品,事關民生物價,政府對調價幅度的把控是非常謹慎的。
政府的謹慎態度,基于國內絕大多數基礎類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皆依賴運價低廉的鐵路貨運。由于鐵路貨運價格和客運價格一樣,皆系民生基礎物價,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政府的謹慎是對國情的清醒把脈。
去年下半年以來,經部分媒體多輪報道,不少人相信,今年鐵路貨運價格將上調50%,并“由此拉開鐵路市場化改革”。現在,實際13%的調幅,對于全球鐵路貨運價格近乎最低的中國而言,只是又一次微調罷了。幾乎可斷言的是,在2020年前,鐵路貨運價格的“大民生”屬性也不可能改變,小調而持續的提價格局,注定維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不言變,而是眼下的國情不具備“大變”的條件。
由此可見,包括本次提價在內,2003年以來先后9次提價,其基本出發點都是為了在最低程度上維持鐵路貨運的保本經營,而與“鐵路市場化改革”無涉。
隨著動車、高鐵客運專線批量開通,主要鐵路干線客貨“爭相搶道”的情形明顯緩解,使干線鐵路貨運能力顯著提升,從而為貨運集約化配載和調度提供了操作可能,并使鐵路貨運逐漸擺脫虧損局面。這幾年,國內鐵路貨運年年略有盈余,而鐵路客運則依然連年虧損。鐵路通過貨運盈利彌補客運虧損,基本做到了客貨運輸保本經營。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既然鐵路貨運在中國具有公共用品屬性,且鐵路貨運已實現略有盈余,為何今年貨運價格仍要上調且上調幅度定為13%,難道這又是決策部門拍腦袋想當然么?[法國公司注冊]
這當然不是,真實的緣由在于經有關部門聯手測算確認,去年一年鐵路貨運的綜合成本(大頭是人工成本)大體提高了13%左右,之所以最終確定運價上調13%,正是為了對沖貨運綜合成本的剛性上漲。如此而已,當然與“鐵路市場化改革”不沾邊兒。
關于鐵路的市場化改革,不妨也簡單分析一下。從宏觀層面講,鐵路運輸是否市場化乃至于鐵路是否應當改制,決策權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鐵道部只有執行的份兒。筆者相信,從市場層面抑或鐵路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鐵道部巴不得開展市場化改革,并首先從放開占運營收入大頭的貨運價格改起。可是,在中國鐵路公共用品定位、所有制性質以及基本國情這個大局面前,鐵路的自身利益只是個局部。局部服從大局是中國政治的基本底色之一,故而,在構筑大局的基本面未出現實質性變化前,鐵路市場化改革很難有實質性大動作。此外,輿論一直糾結于鐵路基建帶來的高負債,其實,鐵路客貨經營狀況與鐵路債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在國鐵體制下基本做到了保本經營,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中國做到了。后者鑒于鐵路的國有屬性,其債務說到底是國家債務而非鐵道部債務。盡管鐵道部及鐵路體制有種種不足,但人們評頭論足同樣要講客觀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