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國際唱片業協會發布了全球《2013數字音樂報告》,報告顯示錄制音樂的全球貿易額在2012年小漲大約0.3%,[英國注冊公司]這是自1999年以來全球錄制音樂在數字化的驅動下第一次實現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全球音樂公司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
2009年,美國13家公司起訴雅虎侵權將版權維護推向高潮。高澤龍表示,版權是音樂的“靈魂”,也是音樂公司賴以生存的“飯碗”。現如今國家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有利于國內音樂制作公司的健康發展。
即使大家還可以從搜索引擎下載歌曲也已經是向唱片公司支付過版權費用的。但是每年音樂門戶網站需要向音樂公司支付巨額版權費用,而用戶一直在享受互聯網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一天免費的午餐沒有了用戶勢必又要流向非法盜版網站。國家在提高打擊盜版力度的同時全民提高自身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是關鍵之一。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用戶付費聽音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蘋果iTunes以每首歌0.99美元的價格出售,付費聽音樂的用戶很多,唱片公司與蘋果公司都成為了該商業模式的受益者,而用戶也得到了自[注冊BVI公司]己想要的音樂。
近期,《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音樂類節目持續火暴,讓人們對于音樂的渴望持續升溫,然而與此同時,傳統音樂行業卻面臨著嚴冬的考驗。
2011年,轉行進軍餐飲業的太和麥田CEO宋柯留下的那句“音樂未死,唱片已死”道出了傳統音樂行業面臨的危機。
“由于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多習慣從網絡上下載歌曲而不再購買磁帶與CD,這給傳統音樂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互聯網協會誠信推進聯盟副秘書長高澤龍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網絡下載方便快捷,想聽音樂的人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樣要出門才能購買到自己需要的音樂。
由于對版權意識不足,使得網絡下載歌曲基本處在“0”成本,這也更促使人們不再花錢購買正版CD與磁帶。
“《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我都很喜歡,但是發現現在好聽的新歌很少,歌手大多還是在翻唱那些經典的老歌,音樂人創作的源泉似乎已經枯竭。”音樂發燒友小李向記者坦言音樂選秀類節目里大多還是翻唱以前的經典歌曲而鮮有自己創造的新歌。
“做音樂不賺錢,許多音樂人才都流失轉行從事其他行業了。”襄陽百納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國強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現在不單歌手流失,甚至制作人、錄音師中稍有別的技能的人都轉行了。有些人即使還在從事這個行業,由于追逐短期利潤使得大量粗制濫造的唱片流向市場,使得國內音樂制作行業更加混亂。
[注冊開曼公司]音樂制作公司由于沒有利潤和人員流動頻繁,不敢盲目培養新星歌手,使得整個行業老齡化,歌是老的,人也是老的。
但正如那句“音樂未死”一樣,音樂行業并沒有走向末路,傳統音樂產業鏈也不會崩塌。
“音樂行業并非走到末路,只是形式需要轉變,隨著科技的進步從實體音樂轉向數字音樂。”高澤龍表示,只要人們對音樂的需求還存在,音樂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