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最近完成的《中國產業升級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已經出現新變化,一是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將回歸實體經濟領域;[美國注冊公司]二是世界經濟結構將逐步重塑平衡狀態;三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動將催生新一輪產業革命;四是世界經濟發展主題將鎖定“低碳經濟”和“綠色增長”。
這些變化為中國產業調整和升級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擁有龐大且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完整的產業鏈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巨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中國產業具有的長期競爭優勢,這也使中國的產業能夠圍繞做大做強新能源、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集群,以技術領先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
但報告同時也指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目前仍面臨著技術缺乏、國際競爭壓力增大、就業壓力和體制機制障礙等四大挑戰。
研發的國際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企業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國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培育新的競爭優勢迫在眉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是塑造新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多年來,我們通過引進資金、技術,發揮低成本優勢,[注冊英國公司]逐漸成長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一直是發展中的軟肋,許多關鍵技術、大型成套設備、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礎件都依賴進口。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是制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就難以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日本和韓國的經歷表明,在低成本競爭優勢喪失后,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知識產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整個世界經濟都處在重大的調整和變革過程中。比如,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國、日本、法國等相繼提出和實施了“再制造業化戰略”。美國總統奧巴馬說,要用5年時間,把美國重新打造成世界制造業大國和強國。很顯然,這將對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的地位產生沖擊。另一方面,為應對危機,全球也正在積極探索新的技術革命。中國以往依賴出口的高速增長來實現經濟高增長的局面到今天已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從國際環境來說,中國、印度、巴西、南非這些發展中國家,先后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以后,對全球經濟格局將會產生重大影響。當這些發展中國家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后,對于全球資源、能源的供求關系將會產生重大影響。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人口總和是10億多一點,而中國和印度加在一起人口規模就超過21億,是已經實現工業化國家人口總規模的2倍還要多。實際上,最近這些年,能源、資源價格已經出現快速上升趨勢。凡此種種,導致中國原有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削弱。
今后一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將不斷加大,而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結構的變化將產生重要影響。從目前我國現實環境來看,產業轉型如何穩妥地轉移勞動力,實現產業升級與就業保障的兩不誤,實現產業轉移與勞動就業的同步梯度遷移,[英國公司注冊]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通過服務業的發展而彌補因為產業結構轉型所引發的就業機會減少。
我國又進入到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機制,實現經濟平穩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相統一。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重點,推進政府從經濟主導型向服務型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為產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