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國務院舉行常務會議提出五大措施,提升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安全和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會議提出,將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采用電子監管碼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加快制定網上銷售嬰幼兒奶粉的監管制度。[英國注冊公司]加強進口嬰幼兒奶粉質量監管。同時要開展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專項行動。
“今后奶粉監管要像藥品一樣,從審批到生產,各環節監管都要加強。”一位食藥監總局的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電子追溯
2008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下稱“質檢總局”)曾在食品行業大力推行電子監管碼,由于存有爭議,推行得并不順利。但在藥品行業,電子監管碼作為藥品的身份證已經全面推開,并對藥品追溯問題給予了極大的支撐。
“電子監管碼便于追溯,而且藥品是當前監管最嚴的一個行業,如果嬰幼兒奶粉也按照藥品來監管,當然是好事。”廣東奶業管理協會王丁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他還說,藥品雖然實施了電子監管碼,但也出現了假冒偽類藥品,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落到實處。
王丁棉建議,要普及甚至通過強制執法,讓生產廠家建立原料、加工可溯源系統機制,任何品牌、企業,其奶源、原料、添加劑、種源、疫病防治、奶源貯存,乳品生產加工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以做到可溯源、可追蹤,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能在第一時間查明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出了問題又該采用什么樣的應急預案去調整或處理。
王丁棉表示,電子技術可以讓乳品行業透明度增加,把牧草種植、飼料生產與投喂、養殖擠奶、收運奶、添加物使用、產品加工、產品質量檢測等放在大眾可監控的狀態下運行。每一個產品,每一家生產廠家,他們的牛奶原料來源哪里,[注冊BVI公司]哪一個牧場所交售,奶源質量等級如何,吃的什么飼料,有無病疫情和抗生素殘留等,都能向消費者提供。
“去年有些乳企也不斷出問題,但并沒有受到太多的懲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動員全民監管,市場會直接讓這樣的乳企倒閉。”王丁棉說。
王丁棉認為,乳業對自己行業要有信心,不能一遇到困難或危機發生時就回避。例如,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跑到國外去貼牌生產,這不但救不了市,反令消費者對行業更加沒信心。
乳業高集中度是否可行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制定相關政策,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鼓勵支持嬰幼兒奶粉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他認為,政府在發展奶業的思路上是扶大砍小,而將這種用在工業上的做法套在奶業上有點不妥,有違奶業發展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就地養殖、就地加工、就地快速消費這一原則。
“現在中國有上萬頭牛的牧場有30~40個,國際上只有10多個。我們未來的計劃是在5年內達到100個,這有悖規律。現在中國牧場特別是西部和東北的牧場都已經超載了,牧草及飼料都需要運輸過去,增加了成本支出。”王丁棉表示。
據了解,目前北方八大牛奶主產區產能嚴重區域性過剩,只好做成奶粉拉到南方還原使用,或加工成UHT超高溫滅菌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許多營養物質流失,還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加大了產品成本。
王丁棉稱,奶牛養殖或企業不可能一下子就成為大規模,當中有一個發展過程。政府應把同樣的錢投補到規模還小的奶農戶身上,[注冊開曼公司]扶植他們從20~30頭發展為100~500頭規模的現代家庭牧場,這才是中國奶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