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市場化的行業,卻得到了最密集的政府補貼。2007年以來,政府陸續將“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全國性財政補貼政策賜予家電行業,以期拉動內需。但對家電企業而言,這種“打雞血”式的刺激政策,[注冊離岸公司]其效果僅僅是讓部分需求提前釋放,后果則是讓整個家電市場在短期輝煌之后陷入更深的谷底。
誰會拒絕送上門的意外之財?
答案是:家電企業。
2013年4月,美的電器[-0.31% 資金 研報]總裁方洪波曾公開表示,希望政府少出臺補貼政策。這應該是來自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第一次不受待見。
2013年5月27日,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出了《關于停止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從2013年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這五類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財政補貼。
這個2012年制定的補貼政策原本就暫定一年,現在壽終正寢,本屬正常。但若無反對聲音,延續這一政策也不無可能。
現在,自2007年以來,先后被“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全國性財政補貼政策簇擁的家電行業,終于重回市場軌道。
看得見的手
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家電行業自1980年代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市場化競爭最充分、產業鏈最完整、競爭優勢最明顯的產業之一。
美的集團國內市場部總監王金亮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家電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的行業,不僅在國內發展不錯,逼得日本家電節節敗退,而且還打入了海外市場,這都得益于充分競爭。
2009年6月,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鼓勵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也并不諱言,“家電行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注冊香港公司]。所以以舊換新并沒有像家電下鄉一樣通過招標確定生產企業和產品型號。
2013年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把服裝和家電作為通過市場自發調節避免產能過剩的正面案例,來對比鋼鐵、水泥等行業繁復的行政審批。
但在過去五年里,家電行業卻多了一只看得見的手,一再將它帶離既有發展軌跡。
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為刺激經濟、拉動內需出臺的“家電下鄉”政策(截至2013年2月1日)出臺;接下來出臺的是2010年6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實施(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以舊換新”政策;然后是2012年6月1日開始的“節能補貼”政策。
這些讓其他行業眼紅不已的政策,對充分市場競爭的家電行業卻不是好事。
在當時經濟不景氣、內需很弱的情況下出臺這些政策,雖然對市場的拉動很大,但同時也給家電行業帶來了麻煩。王金亮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政策刺激就像打雞血一樣,白電每年20%的增長(正常應該在10個百分點以內),使得家電企業不斷擴能,進行規模競爭,造成寅吃卯糧的局面,再遇到海外市場收縮,全行業就會出現產能過剩。
2013年4月,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明確向政府高層建言,希望少出臺一些補貼政策,否則企業容易患上“補貼依賴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電企業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出臺前,相關部委曾到各個企業調研,征詢企業意見,當時主要家電企業都明確表示反對。沒想到,兩個月后,這個政策還是出臺了。
2012年5月16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的政策,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消費者購買相應型號的高效節能家電,可享受國家能效補貼。推廣期限暫定一年。
這一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主要針對城鎮居民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在2011年底終止、針對農村市場的“家電下鄉”政策在2011年10月末達到2億臺、累計發放補貼518億元之后,刺激效應隨之出現遞減。
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其實是參考了“北京模式”,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北京市試點相關補貼政策,對能效標識為一級和二級的節能型家電產品(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進行100-300元不等的補貼。
倉促出臺的補貼政策
在確定發放265億家電節能補貼的同一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節能燈和LED燈獲得的節能補貼預算為22億元;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為60億元;高效電機為16億元。從數字來看,家電業似乎特別受到眷顧,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這一補貼政策的出臺非常倉促,從公布到實施只有半個月時間差,家電制造企業、流通企業都措手不及。它打破了制造企業既定的生產計劃,[香港公司注冊]也擾亂了經銷商的銷售計劃。特別是白電經銷商,原本在5月已經將旺季產品備滿貨,政策出臺后只有想辦法銷售存貨,制造企業也不得不轉而專門開發一批節能產品。
265億元的補貼預算,實際上并沒有花掉這么多。2013年5月底,財政部宣布截至目前一共推廣五類節能家電6500多萬臺、撥付補貼資金122億元,拉動消費需求超過2500億元,財政部新聞辦認為,“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成效顯著”。
可與此對照的一個數據是,2013年2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在一次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政策宣講會上透露,2012年中央財政共下撥90多億元,推廣節能家電3300萬臺、節能汽車124萬輛,還有高效電機和高效照明產品等。節能汽車補貼為3000元/輛,減去汽車的37.2億元,可估算出同期節能家電撥付的補貼資金約為50億元。而在接下來的5個月,這一數字約增加了72億元。
前述家電企業負責人認為,節能補貼政策目的在于拉動市場、節能減排,即使企業申報補貼有滯后、有時間差,在政策收尾階段撥付資金還不到預算的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效果并不如預期。
即便是在這花了一半的預算里,也還存在不少騙補現象。
在“家電下鄉”政策實施過程中,各地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騙補現象,一些單位和個人冒用農民的身份證明獲取補貼,相關部委曾專程就監管問題發文。家電“節能補貼”也遭遇了類似騙補情況,問題主要出在廠家的能效標注上。
2013年1月末2月初,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對該市生產和銷售的家電質量監督抽查的結果,其中洗衣機抽查產品17批次,有3批次產品能效等級不合格,未能達到企業自己所出具的能效等級極限值的明示要求;電冰箱抽查產品24批次,有2批次產品能效等級不合格;彩電抽查產品26批次,有2批次能效等級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