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牛奶”陰魂不散,幾大乳業巨頭把控的常溫奶市場,這些局面能否被打破?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給出的答案是:[英國公司注冊]引導發展巴氏鮮奶,可有助于緩解奶業發展出現的矛盾。
8月19日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巴氏鮮奶發展論壇同時傳出消息,2012年,全國巴氏鮮奶增長率達到36%,酸奶增長29%,已將當年全國乳制品8.1%的增幅遠遠甩下。
雖然增幅搶眼,但巴氏鮮奶在液態奶中占的比例只有20%左右,純牛奶(常溫奶)依然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
“巴氏鮮奶的發展,不僅是一種產品的成功,而是我國飲用巴氏鮮奶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接軌,更是中國奶業產業調整升級的希望。”福建省奶業協會會長王鈞澤認為。
“臺灣的做法是,巴氏鮮奶企業小而美,產量少而精。”臺灣乳業協會理事長施宗雄表示,“目前臺灣自產牛奶98%是以巴氏鮮奶形式消費,少數常溫奶只是為了解決冬季剩余奶而生產。”
“我國奶業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從根本上講,與不重視奶源基地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比例偏低,奶牛養殖水平低,加工、貯藏、運輸的設施與工藝滯后,產業一體化程度不高有關。”谷繼承呼吁,巴氏鮮奶只能以生乳為原料,不能使用奶粉還原,發展巴氏鮮奶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
但現狀則是,作為保障乳品安全基礎的規模養殖,[英國注冊公司]依舊懸而難解。
“在乳品安全標準發布后,農業部奶辦和北方一個省給出了一個驚人數據,我國奶牛70%為個體飼養,達不到標準要求。”中國奶協乳制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壽瀛透露。
“目前在我國形成的一個不夠理性的觀念是,通過競爭提升行業集中度,將不再需要在那么多的地方養奶牛,也不需要太多的中小型乳品企業,只需要幾個大型和特大型的乳品企業就能滿足全國需要了。”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佳升表示。
顧佳升指出,在液態乳井噴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乳品企業壯大了實力,普遍表現出偏愛建設大型工廠的傾向,這樣就造成大型乳品工廠落成后反向提出對奶源基地的建設要求。
“國際上專門從事行業集中度研究的結論是,乳品工業不是一個集中的行業而是一個高度分散的行業。”顧佳升說,“乳品廠是牧場的一部分,根據牛乳的實際產量來決定建設多大的乳品廠,是一個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
這或許就是我國常溫奶一直大行其道的“秘密”。
按照顧佳升的說法,收來的牛乳經過“低溫抑菌”處理延長至72小時,只能充作最低檔次的“食用乳制品”原料來利用,因為它已不能稱之為“生乳”了。
據介紹,原奶的重要衛生指標之一是菌落總數,目前歐盟標準為10萬個/ML以下,我國標準是200萬個/ML。
“如果菌落總數超過30萬個/ML,就無法加工成巴氏鮮奶。”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院副教授劉慶華表示,“我國可以掌握現代技術和把控奶源的企業寥寥無幾,行業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未根本改變。”
曾壽瀛認為,規模化養牛、乳制品加工、[注冊BVI公司]產品營銷為一體的乳業企業,才具有巴氏鮮奶的安全保障根據。巴氏鮮奶對奶源要求近乎苛刻,沒有自有奶源基地和高標準的奶源,根本就無法生產巴氏鮮奶。
“收購散戶奶源,質量無法保障,只能采取超高溫滅菌技術生產常溫奶。”劉慶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