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兩年以上的白酒都存在塑化劑問題?日前,這一質疑的熱議,又讓白酒企業頭痛不已。
值得關注的是,繼2012年底酒鬼酒被曝塑化劑超標后,最近兩個月以來,這已經是第二次有關“涉塑”話題的討論。3月5日,有媒體自行送檢四款品牌白酒,檢測結果顯示酒鬼酒塑化劑仍超標427%。隨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轉發了湖南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消息,稱酒鬼酒塑化劑指標未超標。酒鬼酒(000799.SZ)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稱尚在出差,不便接受記者采訪。
昨日,曾在白酒業工作多年、[英國公司注冊]現為獨立第三方的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現在包括食用油、礦泉水在內的商品,都是使用塑料包裝的,“其實,酒企是最老實的,會在事情發生后率先做出回應,改進可能存在的設備。”
無規矩不成方圓,所有的爭論背后,從消費者到企業,都在期待國標的制定。
談塑色變
塑化劑問題為何至今無解,這是一直籠罩在業界上空的陰云。
“這從頭到尾就是資本的陰謀論,現在我已經不想多談什么了。”昨日,一位白酒業資深人士向本報記者如是稱,塑化劑事件爆發的第二天,他就在個人微博中提到,這是機構針對資本市場而非消費市場的計劃。
當然了,所謂的陰謀論也只是部分人士的一家之言,消費者關注的是塑化劑超標后會有哪些危害,酒企對此做出了哪些整改。
對此,思卓戰略咨詢公司董事長祝有華告訴本報記者:“據了解,大部分企業都在塑化劑事件后進行了自查,問題不是在生產環節出現的,而是在存儲到罐裝過程產生的。”
自塑化劑事件曝光以來,眾多酒企紛紛采取補救措施全面“禁塑”,如原材料環節,原來有些廠家使用的是塑料編織袋運輸高粱小麥,[英國注冊公司]現在改為麻包帶,并在除雜環節避免塑料物質進入;在制酒生產環節,將蒸餾接酒管道、接酒桶、瓢盆容器全面更換為不銹鋼材質;在存儲勾兌環節,輸酒管道更換為不銹鋼軟管,儲酒陶壇的封口都加了皮紙,并且將封口薄膜全部更換為不含塑化劑的材質等。
對于整改前就已經出品的年份酒,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上述報道還稱,現在市場上流通的白酒產品往往都是在兩三年以前生產的,這是由于白酒這種產品的特殊性決定的———生產后一般要儲存一段時間后才面向市場。
而關于目前市場上有多少產品是在企業整改前生產的,九度營銷顧問機構總經理馬斐分析稱,“并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但在塑化劑事件以前,很多企業就已經用鋼管代替塑料管,所以并不能說所有的年份酒都存在塑化劑問題。
“任何食品還是要以國家標準為準,這樣才有標可依。”馬斐補充道。
國標難產
為了澄清責任,包括酒企、專家在內,都將塑化劑問題引向了國家標準。
塑化劑事件爆發后,2012年11月19日,中國酒業協會就發表聲明稱:“中國白酒規模以上企業的白酒產品中塑化劑含量,遠遠低于國外相關食品標準中對塑化劑含量指標的規定。”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白酒文化主要集中在中國,為何自己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而要跟國際上比呢?
據悉,在塑化劑風暴后,[注冊BVI公司]行業內還是有參考標準的。衛生部2011年6月發布的 [2011]551號文件顯示,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mg/kg、9.0mg/kg和0.3mg/kg。
隨后,關于制定新標準的呼聲愈加強烈,但至今,國標仍未出臺。“因為這些事情已經炒得很熱了,即便制定出來,無論怎么樣大家都會吵都會鬧。”上述業內資深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稱。
事實上,去年年底,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通知,要求企業切實承擔食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做好白酒中塑化劑污染控制工作。自產原酒的企業,應加強原輔材料中塑化劑的檢測和控制;外購原酒的企業,所采購原酒的塑化劑含量要低于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的風險評估值。
不過,該通知并未明確給出衛生計生委通報的塑化劑風險評估值的具體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