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百腦匯,電腦城里有200多個攤位出租,很多人見這個行當賺錢,排著隊等位,想租個鋪子很難。當時在那里打工,收入要比白領階層高幾倍。不過,現在百腦匯和E世界都陸續關門。盡管實體零售業者采取了多種方式促銷,然而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實體業者越來越陷入尷尬境地。
老百腦匯關門
在百腦匯門口,一位熟悉情況的人說,[開曼注冊公司]以前很多熟人都到這里來購機。在70后、80后、90后這三代人的記憶里,當年與電腦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大多跟“攢機子”有關。2000年前后,“DIY攢機”已是全國最流行的詞語。在老百腦匯一樓扶梯旁的商鋪,位置絕佳,早上9點一開門,人就爆滿了,周末根本走不動。要是趕上開學旺季,一個門市一個月攢的電腦,相當于很多外面公司一年的銷量了。當時的百腦匯也面臨著市場定位的困境,遠離IT傳統圈中關村,能否吸引大量客流成為經營成敗的決定因素。附近重要的使領館和住宅密集區,高收入人群比較多,購買能力比較強大,這是當年百腦匯當時具有競爭力的地方。
曾有媒體統計,從1999年到2009年十年時間里,中國用戶群體中的臺式電腦數量從160萬臺迅速增長至4500萬臺。“DIY攢機”被視為電腦在中國普及的動力之一。這十年,也是像百腦匯一類的數碼大賣場發展的黃金時代。
但是,如今,一切都已經變化,“西有中關村,東有百腦匯”的說法,在今天幾乎不再成立。繼中關村e世界在一片惋惜聲中關張后,朝外大街路口東南角已經開了17年的百腦匯老店,也悄無聲息地關張了。這被視為IT硬件大賣場業態衰落的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曾輝煌一時“高大上”的攢機大本營,如今淪為慘淡經營甚至難以為繼的低端“柜臺經濟”。這兩個賣場的關閉,見證了IT電子大賣場的興衰轉折。在老店門前,陸續來了好幾位采購的中年男子,他們有的是來采購公司財務軟件,或是為添置電腦配件,見已經關張,就開車走了,或者就去了新百腦匯(即2009年新開的百腦匯旗艦店)。
太平洋、e世界都已關張
2015年2月份,e世界貼出公告稱,由于e世界統一經營業主簽約工作已正式開始,市場決定停止自有鋪位招商及租賃。這時距離e世界開業,還不到10年的時間。位于中關村大街上的“絕版黃金區位”,2006年7月29日開門營業的e世界曾經有一系列的宏偉愿望,包括“打造中國環境最佳的數碼廣場”,“爭取讓業主在開業3個月后開始盈利”。
曾經,這里是中關村的藏寶地。在e世界、鼎好、海龍合稱為“電子商貿金三角”的那個繁盛時期,訪客首先要在天南海北口音鼎沸的人群里騰挪,才能到達堆滿各色貨物的玻璃柜臺,看見心儀的電子產品。這幾家商城是全國電子產品的主要輸出地。
而近幾年,暴利、假貨、黑導購卻成為中關村賣場揮之不去的印象。不少商戶都認為,e世界經營不善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電商的崛起,典型是淘寶和京東,分流了部分客流;二是市場飽和,競爭激烈;三是本身的產權復雜,導致經營乏力。
e世界不是中關村最早衰落的電子賣場。早在2011年,太平洋賣場就已經關門。而海龍和鼎好大廈則早已逐步轉型做寫字樓。2012年,鼎好商城的高層迎來了清華科技園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
在中國IT的啟蒙時代,以海龍、e世界為代表的一批電子賣場強勢崛起,成為讓電子產品經銷商日進斗金的黃金商圈。但最近幾年情況變了,電子市場整體下滑。在海淀區的規劃中,中關村將加快科技金融一條街建設,以中關村金融大廈等樓宇為載體,打造全國創新資本中心、互聯網金融中心。
過去幾年里,中關村四大賣場的命運各不相同。太平洋賣場已于2011年關門,中關村e世界在今年2月宣布關閉所有賣場,剩下只有鼎好電子商城與海龍大廈,但它們現在也處在一個轉型的“陣痛期”。與此對應的,中關村電子賣場的整體客流下降了60-70%。在2007年,中關村的單日客流有15萬左右。2008年以后單日客流減少到10萬人左右,到現在的日客流量只有3-4萬人。
實體業者處境艱難
盡管實體零售業者采取了多種方式促銷,然而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實體業者越來越陷入尷尬境地。
“不少消費者最敏感的因素依舊是價格,但是與電商相比,我們實體店的折扣力度明顯小,即便是五折優惠,價格還是會比網購貴,因為我們的成本高,畢竟我們的租金、人工等無法避免。”一位資深人士透露。
此種狀況下,更多類似“三八節”的節慶促銷反而增加了實體業者的壓力。
“因為我們的價格要走低,成本卻難以分攤,品牌商越來越愿意和電商合作,我們的客人也有流失。最令人難受的當數消費透支問題,因為人的消費能力在一段時間內是有限的,一旦被某個節日點消耗過度,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減少甚至沒有消費需求,尤其是非剛性需求會非常明顯的下降。那么我們實體店的全年收益會非常不平衡,而且我們也不可能全年天天都促銷。”一位銷售人員透露。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的全球電商物流(ERP系統)行業市場深度調查與2014-2018年投資發展分析研究報告了解,如此窘局之下,給實體業者帶來的長期挑戰是業態調整,比如引入餐飲來拉動人氣。
成了只看不買的“試衣間”
在藍島老百腦匯的4個樓層,所銷售的商品都不相同,品牌電腦、筆記本、電腦耗材、IT周邊產品,貨品分區相對比較明確。在這里經營的客戶,維持著相對穩定,只是到2010年左右,移動電商迅速崛起,很多前來逛街的人,近來就是調試一會電腦,也不問價格就走了,或者提問幾個問題,大多是來電腦知識掃盲或者做“試穿”的。據了解,在2006年以前,一臺電腦基本上可以掙八九百到一千元,甚至能掙到對半的利潤,這也是劉強東等人高明的地方,他看到了市場未來,所以舍棄了賣一臺機器掙幾千元的機會,去搞電商,一臺掙幾百甚至幾十元,但是幾年之后,這些守舊的人,都成為京東的打工仔了。
在電商迅猛發展的同時,人們也不太愿意去這些地方購物了,幾乎在每一步購買中,都充滿各種陷阱,記者在中關村鼎好購物時,買了個攝像機,居然7000元的電動鏡頭換成了3000元的手動鏡頭,回去找,人家就說你買的就是手動鏡頭,還有各種價格陷阱,坑蒙拐騙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過去買東西,對是否買得到好機器充滿疑慮,在電商平臺購物對售后卻相當有保障。
有位店主講起另一個“經營不下去”的理由,“很多雜牌水貨零售、批發都有,每個店里多則五六人。這樣一個柜臺一個柜臺,整體業態太低端,成本卻很高,遭淘汰也是難免。”
商戶試水多種轉型
被電商動了奶酪的傳統電子商城如何轉型呢?[注冊馬紹爾公司]IT商陳先生開出了自己的手機配件批發店,3間門店似乎不那么熱鬧,但是每天的交易量驚人,日銷售量接近2000件。他的秘訣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強化關系鏈經營,他的批發生意主要是熟客生意,基于這一點,他開發了一個類似進銷存的網站系統,專門面向熟客做批發業務。啟用這一銷售平臺后,效率大大提高,減少了10多名銷售管理人員,門店的定位也隨之重構。他集中做B2B,從實體店使用進銷存軟件進行信息化管理,再到自行開發在線銷售平臺,最終推出專用電商網站,他的轉型之路,就是利用互聯網將手中的關系鏈做實做強。據他介紹,大部分商戶不會退出IT行業,“電腦城原有的主業PC產品生意確實非常冷清,我身邊很多PC店老板要么改做手機及配件業務,要么去從事上游生產加工行業。實在沒轉型門路的,就直接退出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