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價高早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將高房價簡單地歸于內地炒房客,就不足信了。
香港房價高和大陸客買房關系很小。香港房價高是因為房屋供應不夠,房屋供應不夠是香港錯誤的土地政策導致的。
提到香港,大家一定想到這八個字,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人多不假,地方小沒錯。但是香港再小地方也足夠住。
香港不缺地。香港70%的土地面積是林地和濕地,農地占土地面積的5%,而私人和公共住宅居住用地才占4%。就算不減少綠地面積,僅僅把農地改造成居住用地,擴大的面積就比現在所有居住用地多一倍。香港所有的糧食都靠進口,目前農地主要用來擺放空的集裝箱。
香港地產價格同房屋的供給關聯度非常高。從1984年中英談判后,香港政府限定每年售地50公頃,土地供應被大大壓縮,房產價格從1989年就開始一路上漲,一直漲到1997年到房價最高峰,1997年時在距離市中心很遠的貧民區也要十幾萬一平米,跟市民收入完全脫節,甚至十幾年后的今天香港很多地方的房地產價格還僅僅是1997年時價格的六七成而已。
香港政府為了壓低樓價推出“八萬五”政策,即未來10年住宅房屋供應量平均達到每年8.5萬個,放寬房屋供應。隨后亞洲金融危機加速房地產泡沫的爆破。價格持續下降,直到2003年的低點。為了挽救低迷的經濟,政府不是發展商業工業,而是用不拍賣土地來人為地提高價格。
香港政府的“勾地政策” 也是推高香港房地產價格的罪魁禍首。有評論說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由香港幾大家族占領山頭,實則不然。了解了“勾地”政策你就知道,香港土地的控制權穩穩抓在政府手里。政府成了最大的地產商。亞洲金融危機后,1999年起,香港推出土地供應政策,被稱為“勾地”政策。每年2、3月,香港地政總署在收到特區政府發展局規劃地政科的土地儲備表后,會公布《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俗稱“勾地表”。發展商從政府“勾地表”中感興趣的土地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政府不會公開地皮的底價,在開發商給出意向價后,政府認為夠了底價才會把土地拿出來公開競投。在地產商和政府的博弈過程中,唯一不變的結果就是地價不斷上漲。
第二,房地產產業不是也不應該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房地產產業不是香港的經濟支柱,這點從房地產產業對于整個香港GDP的貢獻就能看出來。2008年,房地產產值只占香港GDP的5%,而金融產業貢獻15%,進出口貿易貢獻20%左右;從就業人數上來看,房地產行業也遠遠落后于金融,進出口和零售服務業。香港也萬萬不可把房地產業發展為支柱產業,這樣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
從香港的實際情況看,房地產交易主要集中在二手房市場,無論價格多驚人,交易對GDP沒有直接貢獻,只不過是社會貧富轉移。另外房產價格高,商業服務業的租金就高,利潤就會被拉低,員工工資都會下降,整個經濟發展都會放緩,經濟發展緩慢的地方,誰又會來投資房地產?
最后,香港房產價格要想下降,就必須要加大房屋供應量。過往三年,平均每年的供應只是一萬套以下,少得可憐。短短的十年里,再讓香港走上地產泡沫的不歸路。失政如此,匪夷所思。
香港政府應把現有農業用地和空置土地建成私人和公共房屋供市民購買居住。為了避免政治壓力,應該成立如獨立中央銀行一樣的土地管理機構,去決定供應量;供應量應機器性地盯住香港家庭年中位數收入,讓房地產平均價格是年中位數收入的5,6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