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社會改變了,我們不再需要這個戲院了吧?”當香港地標之一新光戲院又到了難以為繼的時刻,一名香港年輕人發出疑問。但臨近戲院終結,昔日的“全院滿座”再現。2月19日原是戲院經營的最后一天,但18日傳出喜訊,戲院交上房租又續約4年,原本來戲院灑淚告別的戲迷們,穿上戲服沿街慶祝。
老戲院如何活命[注冊香港公司條件]
近10年來,新光戲院數次告急。隨著業主易手、租金調高,戲院難以經營,幾次陷入絕境。這次原已山窮水盡,政府機構開始清點戲院舊物,戲迷登門拍照留念,到了最后關頭,戲院經營者才與業主達成協議,以月租100萬港元續約4年。戲院宣布,將關閉1個月裝修,然后擇吉日迎接觀眾。
一個戲院月租百萬,經營者無奈表示將提高票價,戲迷表示加價總比關門強,他們愿意接受高票價,也建議戲院改善設施,吸引更多的人包括青年入場。但娛樂早已多元化,再加上電視、電玩的普及,老戲院已經不可能靠票價維持,還是要從文化傳承的責任上考慮,由政府出手支持。一直爭取保留新光戲院的香港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潘佩璆認為,為免新光戲院每隔數年便要“續命”,特區政府應成立支持本土傳統文化藝術發展基金,供藝術團體申請資助。從長遠看,他們認為,當局要訂立協助本土文化藝術政策,推動本土文化藝術發展。一位戲迷建議,希望特區政府能在附近選址建立粵劇表演場地,令粵劇團體不用每隔數年就面臨無場地的危機。
城市不能只剩下錢[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新光戲院數次面臨被業主收回,是因為業主看中這個地段的商業價值,意欲將之變身為商場。商場雖能賺錢,但遍地都有,而戲院凝聚著市民的集體記憶和城市特色,其無形價值無可替代。
新光戲院有“香港粵劇殿堂”的地位,自1972年開辦以來,所有名角都在此登臺,一流的戲劇演出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品位,中國地方戲曲展、神州藝術節、紀念徽班晉京200周年、紅樓文化藝術展等,都在此舉行,連演38場的“林家聲舞臺藝術匯演”更令粵劇風光無兩。
特區政府曾嘗試用偏僻地區的演出場地代替新光戲院,但一個戲院具備凝聚力需要時間,對于觀眾來說,交通不便是最大的障礙;對于劇團來說,陌生的場地也影響演出的流暢;而超過40年的新光戲院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個地標,鬧市中的戲院給這個城市平添了人文之美。
香港《文匯報》報道,一位阿婆說:“我年輕時在這里(指戲院)拍拖。結婚后,我陪長輩來看戲。現在,孫兒又陪我來看大戲,好想一代代延續下去。”
新光戲院連同周圍的小吃店、公車站,已成為許多香港人的記憶,城市需要藝術,需要記憶,需要老建筑,不能只剩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