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環鬧市一幢有些歷史記憶的樓宇內,香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實業家、慈善家方潤華博士接受采訪時如是說:“15年香港的繁榮穩定告訴世人,‘一國兩制’行得通,港人治港更美好!”
方潤華于1924年生于廣東東莞,[大連瑞豐注冊香港公司]先后任協成行集團及錦華置業主席、方樹福堂基金主席、方潤華基金主席、東華三院首總理、保良局主席。1997年全國十大扶貧狀元中唯一的香港人。
“沒有香港,祖國是殘缺的;而沒有祖國,香港就沒有歸屬”
方潤華子承父業,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地方,審時度勢,審慎經營,先在米行、桂皮出口等行業打拼,后轉戰房地產。
年事漸高,方老將經營重任交給子女,自己專注慈善事業,并關注眾多社會問題。他喜歡寫作,常常以樸質的筆潤、熱情的關懷評論時事,所著文章已集結成冊。其中,一本《余慶集》所收文章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盡己之所能,為國家、為香港、為家鄉、為家族做些善事”。
事實上,方老平時關心內地多于香港。他說:“香港與祖國的關系就如家和國一樣。沒有香港,祖國是殘缺的;而沒有祖國,香港就沒有歸屬。”方老認為,對香港人來說,愛香港、愛祖國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展望未來,方老相信,“家和萬事興”,隨著內地經濟維持高速發展,“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落實,兩地融合的加快,香港的明天會越來越好,祖國也定會更加繁榮昌盛。
“感恩香港這塊福地,感恩祖國養育之情”
[廈門瑞豐注冊香港公司]
在方老的辦公室和會議室里,陳列著數不盡的慈善獎狀、榮譽證書、勛章。這是方先生行善扶貧、關心內地的剪影和寫照。近些年,協成行集團主席只是掛名,著名的方樹福堂基金會、方潤華基金會才是他念茲在茲的焦點,而基金會主要的捐助對象就是內地。
從1956年第一次捐款到家鄉東莞興建小學,50多年來,方老先后資助內地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的金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
捐建共計有小學120所、中學32所、幼兒園19所、“樹華電子智源中心”95所和其他教育設施數十項,并在大中學校設立各類獎學金40個。
方老還對內地的航天事業貢獻良多。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航天事業剛剛起步時,方老就以基金會的名義,捐款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資助興建航天科技園。近些年來,又陸續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興建學校和圖書館等設施。
被問及為何愿意投注這么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于慈善,“感恩!”方老的回答如此簡單。“感恩香港這塊福地,感恩祖國養育之情。”
“國家好,人心安,香港安,大家對未來都充滿信心”
方先生一家早于1929年就移居香港,從5歲到耄耋,歷經港英政府時期、日軍占領,再到英國人接手香港,再至1997年香港回歸。
“經歷戰爭,才感和平可貴;染上疾病,才感健康寶貴;遭遇失學,才感學習珍貴。”方老說,“離開過祖國,才更感到祖國的重要性。”
他表示,香港回歸15年,[注冊香港公司瑞豐專業辦理]今日穩定繁榮的局面,離不開國家的鼎力支持。這一點社會上有共識。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3年非典風暴,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正是得益于內地這個全球經濟引擎作大后方,香港才得以維持全球經濟避風港的地位。
對于“一國兩制”的實踐,方老認為,在基本法的框架內,香港社會運行良好,不但在主權上實現回歸,更重要的是港人日益心向祖國,心系祖國,家國合璧,人心思齊,“國家好,人心安,香港安,大家對未來都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