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消除,歐債危機的陰影還在擴散;國內經濟增長的速度在放緩,阻礙進一步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漸突顯……作為經濟外向度較高的經濟板塊,在新一輪經濟轉型中,廣東企業如何破解發展困局?記者近日在采訪時發現,面對歐美市場消費行為的逐漸保守、需求的持續疲軟,廣東不少制造業企業開始“轉戰”以南非、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以緩解人工費用、[香港公司年審]材料成本等各種壓力,在外需遇冷、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出現變局的當下,他們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正逐步積累經驗,尋找發達市場之外的下一個“吸金地”。
外向型企業釋放轉型陣痛
廣州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鄭德珵近日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即后金融危機時代、歐債危機重重包圍之下,珠三角外向型企業要突破重圍,面臨著很多的挑戰。
事實情況也的確如此,從2011年以來,廣東外貿進出口增速趨緩,已經釋放出“外貿大省”邁向“外貿強省”的轉型陣痛。受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蔓延等影響,多年占據全國1/4強的廣東進出口總值增幅罕見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外貿依存度占110%的我國第一外貿大省,2011年雖然進出口總量仍居全國首位,但對外貿易增速放緩、利用外資總量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前5月,廣東省進出口總值僅為3745.3億美元,同比增長5%,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4.7%,低于全國增幅2.7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社科院6月中旬在京發布的首部《廣東外經貿藍皮書》來看,2011年,廣東外貿地位由原來最高占全國比重1/3下降為1/4,進出口增幅位列第5,出口和進口增幅分別位列第3和最后一位,藍皮書預測2012年廣東外貿增幅約為10%,廣東省面臨著擴大進口、減少貿易順差的雙重壓力,而廣東的外貿放緩也或將使中國外貿進入低速增長期。
記者近日在采訪珠三角外貿企業時也獲悉,受歐債危機、各國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很多中小外貿企業普遍出現訂單下滑現象,與去年同期相比,有的企業訂單甚至下滑近50%。
開拓新興市場是必由之路[如何注冊香港協會社團]
有意思的是,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10日一篇文章為美國企業在印度賺錢出主意,稱印度需要1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改善,會有很多外國企業參與競爭。相對于國際上的其他競爭對手,中國能否也分一杯羹?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廣東中小企業已經開始想辦法找尋新的生存之道。
廣東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史莉上周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他們“走出去”選擇南非市場而非傳統的歐美市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歐債危機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都降低了政府對太陽能電站的補貼比例,因此要去到新興市場,如日本、南非、印度、東南亞等國;二是目前市場的變化是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發展,當國內企業在歐美市場與歐美企業競爭時是有競爭劣勢的,包括生產時間、物流成本等,但在新興市場時和競爭對手是站在同一水平線。據史莉介紹,南非有一個20年的新能源規劃,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在選擇“走出去”時,新興市場的這些規劃也使他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環球市場國際營銷平臺最新發布的預測報告稱,今年歐美傳統出口市場將趨于平穩,而來自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額預計將出現30%以上的高速增長,新興市場的成長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曙光”。
無獨有偶,廣州南非谷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段珊珊也是選擇了新興市場作為企業發展的方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給出的原因和史莉非常類似。“其他國家的酒已經家喻戶曉,現在再做已經很困難了,而南非的酒大家都不知道。1998年南非才和中國建交,十幾年來才有了這些貿易往來,兩國貿易間的機會非常多。”段珊珊以自己從事的葡萄酒行業為例,認為新興市場目前孕育的商機其實很多還不為人所知。
事實上,中國的海外投資近些年一直在摸索中前進,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和俄羅斯、巴西的雙邊貿易增幅都超過了10%。有的企業甚至已經在新興市場國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也為下一步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開拓市場積累了經驗。
國家電網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近期以10.5億雷亞爾(約合5.3億美元)的收購價收購了ACS公司下屬7個巴西輸電特許權公司資產100%的股權,其中大部分資產已經投入運營,其余資產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陸續投入商業運營。 這是國網2009年以來第四筆境外收購,菲律賓項目首年收益4860萬元,2010年收購的巴西輸電特許權資產預計每年有逾1.1億美元利潤。三一重工、冀東水泥等企業,也已經在南非建立了基地。
國[注冊香港公司條件]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董小君對此表示,歐洲受債務危機沖擊減少了對中國的進口,而美國則是主動調整戰略采取了“出口倍增計劃”,與中國的出口導向型戰略相沖突,“中國需要大力拓展歐美之外的‘第三市場’。”而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建議,深度開拓新興市場,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筐里。
開拓新興市場注意規避風險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近期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對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大舉投資,可以支持世界經濟的需求,為歐洲實施改革爭取時間。他援引世行對非洲制衣業的研究,如埃塞俄比亞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70%,但勞動力成本僅為中國的20%。
然而,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投資欠發達國家,同樣也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史莉表示,想象不到的是南非融資成本比國內還要高,另外包括當地政府和企業做事也有一些本地化特點,“南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它的政策有規定,如果你要參與這樣一項政府型的項目的話,必須要有兩項指標,一個是達到多少比例的本地化生產,另外一個是企業里黑人股東、雇用黑人勞工的比例。”
有市場人士對此表示,在外貿企業“走出去”的同時,除了從市場角度考慮其購買力和投資潛力外,還應注意投資國政局的穩定、社會的安寧,了解當地法律、風俗、習慣,及當地工人的工作熱情、勞動習慣和福利待遇等,減少不必要的糾紛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