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倫敦奧運會大幕開啟,奧運贊助營銷大戰也紛紛登場。但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企業紛紛出手贊助相比,在倫敦奧運會上,鮮有國內企業參與倫敦奧運會的贊助。
“前一段時間,我們企業還打算花大本錢,在倫敦奧運會上打出自己的品牌,而且已經做出了預算。不過這些活動基本都取消了。”國內一家視頻網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目前國內視頻網站競爭激烈,經營困難,[注冊香港公司費用]該網站原本想在倫敦奧運場館設置展覽位置,并派出大量工作人員前去工作,但后來全部取消。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削減了部分營銷經費;另一方面,倫敦距離中國較遠,且整個市場不大,很難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國內企業也不愿意在這里花費太大的力氣。
企業市場營銷舞臺
關于奧運營銷,國外有這樣的說法:若投入1億美元,品牌的知名度可以提高1%;而贊助奧運,投入1億美元,知名度則可以提高3%。因此,奧運會幾乎被所有企業看作是絕不能錯過的“黃金營銷期”。
雖然此后有調查顯示,這一論斷有所夸張,但借助奧運會,展開成功的營銷,確實能為企業帶來很大的收益,在奧運會的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韓國的三星,曾經被戲稱是“廉價家電制造商”,當年不僅在國際上屬于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品牌,即使在韓國本國的競爭中,也略遜色于金星社(LG的前身)。但是,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三星成為贊助商,使得全世界從奧運五環標識的旁邊認識了韓國品牌“SAMSUNG”,并借奧運贊助商的高端形象,逐步擺脫了以往產品和企業的低端形象。
后來,三星一直致力于奧運營銷,并進一步成為了國際奧委會的TOP贊助商。此后,三星實現了其品牌質的飛躍,從一個低端的小品牌成長為國際一線大品牌。
[香港公司做賬報稅]三星由此成為了奧運營銷史上的“傳奇”和“經典”。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的許多品牌,與當年的三星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物美價廉,但是品牌美譽度不足,尤其在同類產品中,高端形象者不多,更加需要在奧運會上提升形象。
中國企業贊助不多
倫敦奧運會能否成為中國企業的又一個機會?從記者所了解的情況來看,參與倫敦奧運會贊助的中國企業并不多。鑒于奧運宣傳的巨額投入與不確定的回報,中國內地企業對2012倫敦奧運會巨大商機表現得異常冷靜。除去來自臺灣的宏碁與北京的水晶石,幾乎難以在贊助商名單中尋覓到中國企業。
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國的贊助商占據了非常大的比例。其中聯想還進入了國際奧委會的TOP計劃贊助商。
TOP計劃又名“奧林匹克伙伴計劃”,是國際奧委會于1985年推出的為保證奧林匹克運動充足和穩定財源的市場開發計劃,每四年一個周期,每期10至12名贊助商。按照規定,贊助當地奧組委的贊助商,只能將其企業標識與舉辦地奧組委的標識組合使用,而且限定在當地奧委會所在的區域內。TOP計劃成員則有權在全球范圍內在其產品上使用奧運五環標識,并享有行業內的全球絕對排他權。
以北京奧運會為例,除了12家TOP贊助商,還有北京奧運會11家合作伙伴,其中,中國企業就有8家之多;級別更低的北京奧運會供應商中,中國企業更是超過了80%。
伊利集團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倫敦奧運會畢竟不同于在國內舉辦的賽事,影響力和市場都會差很多。”
“由于時差等因素,倫敦奧運會與北京奧運會不能比。”特步集團總裁丁水波(微博)稱。特步這個在北京奧運會中通過贊助俄羅斯代表隊奪得全場注目的品牌,對本屆奧運會并沒有大動作。
根據倫敦奧運官方網站公布的贊助商名單,與國際奧委會簽下了全球奧運伙伴協議的企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頂級贊助商(TOP計劃),包括可口可樂、宏碁、法國源訊公司(Atos)、陶氏化學公司(Dow)、通用電氣、麥當勞、歐米茄、松下、寶潔、三星和維薩(Visa)。
倫敦奧運會的7家合作伙伴包括阿迪達斯、寶馬、英國石油、英國航空、英國電信、法國電力集團(EDF)、英國勞埃德銀行集團;倫敦奧運會供應商共有28家,中國只有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官方數字圖像服務供應商出現在名單中。
雖然中國企業贊助不多,但與許多國際大賽相似,在倫敦奧運會的場地上,“中國制造”卻并不鮮見,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在倫敦奧運官方網站上的194種奧運產品中90%都是海外制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國生產。[如何注冊香港公司]
市場不大吸引力弱
不比在北京家門口辦奧運,中國觀眾對這屆奧運會的熱情和關注度大大降低。專家分析,對于奧運營銷,擁有全球市場的品牌的潛在收益,要遠遠大于以中國本土市場為主的品牌。同時,因有較雄厚的資本,實力較強的企業巨額贊助投入的風險也較低,而實力較弱的品牌往往因此承受巨大的風險。
除此之外,海外市場的萎縮也使得中國企業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從而擱置了倫敦奧運會計劃。據了解,不少浙江企業原打算前往倫敦考察奧運商機,但都因經濟問題而取消。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次中國企業參與奧運會多個層次的贊助商計劃熱情不高,除了客觀的地理因素外,還有對奧運贊助的認識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恰恰說明中國企業更加成熟,因為從回報的角度來看,一場體育盛事,它的影響首先是針對所舉辦的城市和國家,接著是所在國家共同的經濟體,然后才是全球逐級輻射的過程。而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又缺乏,選擇放棄、懂得退出反而是更明智的選擇。
雖然中國的企業對于贊助倫敦奧運會的熱情有所減弱,但有許多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將企業形象巧妙地與倫敦奧運會聯系起來。
據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次倫敦奧運會上,伊利不僅依然是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并成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營養乳制品。此次伊利集團還在倫敦的400輛雙層大巴上投放了廣告,展示“平凡中國人不平凡的故事”。
有許多國內企業,努力爭奪中央電視臺的廣告資源,以便在奧運會期間,在國內獲得更多露面機會。
在去年年底的央視2012年黃金資源廣告招標競購大會上,中國移動、加多寶、耐克成為倫敦奧運會“中國隊沖金賽事套裝廣告”中標企業,中標價格分別為:8668萬元人民幣、8600萬元人民幣、7999萬元人民幣。
國內一些企業通過直接參與贊助奧運代表隊、明星隊員的方式“進軍奧運會”,借此發起奧運營銷。
有更多的企業,以“擦邊球”的方式曲線入奧,通過營銷手法、傳播方式的創新,讓消費者在企業產品和奧運之間產生聯想,通過“金牌競猜”、“我的冠軍夢”等活動,達到“以小搏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