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中國區總部本外幣跨境放款,悄然開閘。
記者獨家獲悉,近日監管部門推出一項跨國公司總部人民幣資金跨境放款試點政策,向部分符合試點條件、總部設在北京或上海的跨國公司給予一筆人民幣跨境放款額度;在額度允許范圍內,跨國企業中國總部可以與境外母公司(或關聯公司)直接簽定放款協議并約定放款利率,完成企業自有人民幣資金跨境放款。[美國公司年審報稅]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已協助一家美資跨國企業向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成功申請33億元人民幣跨境放款額度。其間建設銀行協助一家歐美企業申請到約15億元人民幣跨境放款額度。
同時,外管局推出“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指定匯豐、浦發、中國銀行等四家試點銀行,向符合條件的跨國公司提供一定額度的外匯跨境放款服務。
記者致電上述銀行人士求證時,對方均對此不予置評。
“這將改變跨國公司只能通過銀行內保外貸等委托貸款業務,逐筆經審批返往境外,實現境內外公司資本跨境流動的操作困境。”一位接近上述政策的人士透露,該試點的更大影響,在于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的“國際化”悄然起步。
知情人士透露,首批被納入人民幣跨境放款試點的跨國公司包括美國通用電氣(GE)等,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團等跨國公司則正積極爭取該項資格。
跨國企業本外幣跨境放款“破冰”
跨國企業中國地區業務規模長期高速增長的結果,是境內公司資金池留存的本外幣資金額度水漲船高。
一家跨國公司財務總監向記者指出,其中國區總部資金池每年留存的本外幣總額最高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注冊美國公司流程]讓他傷腦筋的是,這筆資金要匯往境外母公司(或關聯公司),相當困難。
外匯管制與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可兌換,使得多數跨國公司中國區與境外母公司的資金池分開運營。公司境內資金返還境外賬戶的通行做法,一是依賴銀行內保外貸等委托貸款業務,二則通過利潤分紅。
然而,內保外貸操作繁鎖,銀行需要向監管部門登記備案,列出貸款額度與資金具體用途并由外管局逐筆審批;而利潤分紅返還境外方式則面臨5%-10%預提稅的高昂資本跨境流動費用成本。
“最差的情況是,銀行一旦外債額度緊張,跨國企業能申請到內保外貸的資金量遠遠不能滿足境外總部的需求。”上述財務總監直言。
而監管部門推行的“跨國公司總部本外幣跨境放款試點”,大幅簡化了跨國企業自有資金跨境放款的審批操作流程。
前述了解相關試點政策的人士透露,以人民幣跨境放款試點為例,具體流程是跨國公司中國區域總部(上海或北京)先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公司資金池留存資金與以往跨境資金流動明細、資金合法來源憑證等資料,經人行審核通過并給予人民幣跨境放款額度。在這個額度允許范圍內,境內企業與境外母公司(或關聯公司)可以直接簽訂放款協議與約定放款利率、對人民幣放款資金采取自律性管理(一般情況下每筆資金跨境往返無需逐筆遞交放款用途等),但放款資金來源僅限于企業自有。
“已拿到試點資格的跨國企業主要選擇1年期以內的人民幣跨境放款。”他透露,試點政策規定1年期以內的企業自有本外幣資金跨境放款暫時無需納入企業外債額度監管指標,超過1年期的則需要納入其中,“在放款
到期后,這筆人民幣資金必須返回跨國企業中國區資金池賬戶。”
而對跨國企業頗有誘惑的是,試點政策明確跨國企業中國區總部與境外母公司可以自行約定放款利率,相比內保外貸與利潤分紅返還境外,前者對應的綜合費用成本更低。
“這也對跨國公司中國區公司資金池現金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前述財務總監透露,其所在財務部正引進專業外匯管理人才,負責人民幣跨境放款期間的匯率風險對沖工作,比如根據境外放款期限買進人民幣匯率遠期掉期合約鎖定匯率波動風險。
人民幣資本項目“小步潛行”
“人民幣跨境放款試點”一度被金融市場 視為人民幣資本項目國際化的“小步潛行”。
9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中國將依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順應市場、減少扭曲、積極探索、留有余地”的總體原則,進一步放寬跨境資本流動限制,健全資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體制,完善對外債權債務管理,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落實到具體的人民幣國際化步驟,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采取循序漸進的穩妥做法,基本是成熟一個業務,再推進新業務。”一位長期關注人民幣國際化的銀行經濟學家透露。有些學者將人民幣國際化解讀成三大步驟,最早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其次是跨境直投人民幣結算,最后才是人民幣跨境放款。
在人民幣跨境放款業務“胎動”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跨境直投人民幣結算已取得顯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國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金額達到2.6萬億元,跨境直投人民幣結算在2011年的累計金額達到201億元,外商直接投資結算金額則是907億元。
只是,在人民幣跨境放款方面,監管部門仍頗為謹慎。[注冊美國公司知識]
據記者了解,此次“跨境放款試點”只是針對跨國企業中國區總部的自有人民幣資金,國內銀行仍然無法直接參與人民幣跨境放款業務。
不過,人行對此已做足準備。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人行通過個案特批等方式,允許個別企業或金融機構有條件地介入人民幣跨境放款投資業務,積累相關的資金跟蹤監管經驗與風險防范措施。比如去年2月,上海國際集團主要發起的國內最大規模境外投資型人民幣基金——賽領國際投資基金(Sail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宣布首期募資120億元人民幣,其中部分人民幣資金將嘗試以投貸聯動形式投資境外項目。
“從個案特批到推動人民幣跨境放款試點,盡管參與的公司主體有所擴大,但這不等于審批監管門檻有所降低。”前述接近試點政策的人士強調說,在審核跨國企業人民幣跨境放款試點資質時,人行等部門除了詳細審查跨國企業資金池周轉明細與境外母公司開展人民幣結算的資金需求,重點關注資金池的每筆沉淀留存資金是否擁有合法來源憑證,一旦出現來源不清的存留資金,人行將調查追責。
前述跨國企業中國區財務總監透露,目前人民銀行給予試點跨國企業的人民幣跨境放款額度與境外母公司人民幣結算資金需求相匹配。公司內部還要按試點政策要求,建立一套人民幣跨境放款風險管理制度,避免關聯公司借此囤積人民幣豪賭貨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