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之外,中小銀行風險“兜底”有了新渠道。
12月11日,亞洲金融合作聯盟風險合作基金在北京成立,以民生銀行為首的23家中小銀行進行了出資認購。風險合作基金將用于解決成員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資本性風險以及結構性的問題,為其“兜底”風險。通過聯盟間的風險響應機制及風險協同解決機制,[注冊香港公司程序]23家中小銀行將實現抱團取暖。
50倍救助杠桿
亞洲金融合作聯盟是在今年4月,由民生銀行、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共同倡導發起,33家中小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非政府、非盈利組織。風險合作基金的成立是聯盟成立之初便提出的設想。
實施細則規定,風險合作基金的1個份額為1億元人民幣,按整數份額進行認繳;聯盟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認購起點為3個份額、副主任委員的認購起點為2個份額,其他會員的認購起點為1個份額;單一會員認購份額的占比不超過基金總份額的50%。
基金認購采取了“信托+委托”方式。其中10%的現金出資,采用信托方式,由聯盟作為基金管理人,直接實施救助或委托進行救助;另外90%承諾出資方式,與實際受救助人掛鉤。
聯盟風險管理委員會主席、民生銀行行長助理石杰介紹,承諾出資部分設定為有強制執行力的求助義務,而不是道義責任。在救助時,由成員單位間一對一實施無條件救助,享受救助權利的放大倍數為50倍。
以認購1個基金份額為例,[注冊香港公司費用]1000萬的現金出資,救助時可享受的金額為50億。
此前有消息稱,風險合作基金將以股份制投資公司面世。基金最終采取了信托模式創新基金架構,由聯盟作為基金托管人,直接實施救助或者委托成員單位實施救助。充分兼顧各成員單位利益和訴求,確保制度公平。
據介紹,風險合作基金所包含的救助內容為突發事件救助、常規救助、聯盟資產池、擔保基金四個方面。
“兜底”新渠道
銀行經營遭遇困境,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挑戰更加艱巨。
自2011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每個季度都基本穩定在0.9%-1.1%之間。今年不良貸款余額呈現反彈態勢,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市場擔憂不斷發酵。
而從2013年1月起,新的資本監管辦法也即將實行,對于中小商業銀行來說意味著不小的壓力。
“當前,中小金融機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外部經營環境。”亞洲金融合作聯盟監事長、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指出,宏觀經濟運行波動加劇,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盈利模式帶來的挑戰,不僅改變了金融機構的生存環境,也影響著中小銀行的發展模式。
“中小銀行只有抱團發展,才能使大家感覺到在各自孤軍奮戰的背后,還有一座堅實的靠山。”李鎮西說。
此次成立的風險合作基金除了對成員單位的突發性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突破的問題等提供救助外,針對成員單位在經營中面臨的資產負債結構性問題,還可以資產池的方式進行調劑互補。以緩解成員單位中長期比例超標、單一客戶占比超過監管指標等情況的出現。
目前在我國尚未出現銀行破產的先例,[香港公司做賬報稅]銀行信用依賴于國家信用的支持。在此之前,銀行發生危機后,幾乎全部靠政府給予救助。風險合作基金有望在政府救助之外補充市場救助這一渠道。
亞洲金融合作成立之初,聯盟主席、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微博)便提出年內要做實10件大事,其中就包括了設立風險合作基金和建立資產管理公司。由風險合作基金為成員兜底資本損失或者流動性風險;資產管理公司則為成員單位處置不良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