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中葉前,中國養老金缺口可能對財政施加重壓,有研究報告建議,應采取調高國有股份劃撥社保比例、提高退休年齡等改革措施,來緩解財政壓力,避免養老金缺口最終釀就政府債務危機。
這份題為《城鎮職工養老金收支預測和改革研究》的報告,[注冊巴拿馬公司]由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埃森哲(Accenture)分析師肖明智聯合撰寫,收錄在本月出版的馬駿等人新著《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
報告預計,在其假設的基準情景下,如無任何改革,中國城鎮職工養老金缺口將對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到2050年將會占到當年財政支出的三成;2013-2050年,養老金累計缺口現值將相當于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3%,其中,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統籌賬戶累計缺口占69%,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累計缺口占14%。若計入農村養老金未來可能出現的缺口,整個養老金體系對財政的壓力會更大。
報告認為,中國養老金體系將面臨兩大主要沖擊,一是人口老齡化,二是養老金體系從單一支柱向多支柱轉軌而產生的成本。
目前,中國的老年人贍養率與世界均值相差無幾。老年人贍養率,是指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率,代表單位勞動力所負擔的老年人口數量。
然而,報告指出,按聯合國人口數據計算,中國人口老齡化及老年人贍養率的升高將會十分迅速。按聯合國退休年齡為65歲的定義,中國老年人贍養率到2020年將超過韓國現在的水平;2030年將與西歐各國目前水平趨同;[注冊香港公司]2050年將超過老齡化最嚴重的日本的當下水平。
對養老金體系的另一大挑戰是轉軌成本。由于在舊有“現收現付制”基礎上建立“部分積累制”,那么就必須兌現舊制度累積的債務,這些債務就成為制度轉軌必須付出的成本。
報告認為,短期內主要是轉軌成本施壓養老金體系;中長期內,老年人贍養率將取代轉軌成本,成為養老金缺口的最主要成因。因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現收現付制”的目標收支群體數量關系將有逆轉。
報告提出,逐步將80%的中國政府持有的國有企業股份劃撥至社保系統,并于2015-2050年間逐步提高企業職工退休年齡,男性可提高四歲、女性提高九歲。“如此,有望基本實現中國城鎮企業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
就提高國有股份劃撥社保比例,中國政府官員及學界早有此類建議。[香港公司注冊]今年11月底,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即提出,國有資產劃撥社保基金的比例可提高至30%-50%。
2009年中,國務院決定,在境內證券市場實施國有股轉持: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后,凡在境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IPO)股票并上市的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均須按IPO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其部分國有股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