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4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負責工業的委員安東尼奧·塔亞尼表示,歐洲需要進行再工業化,重振歐洲經濟。同時,全球頂尖咨詢公司BCG集團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正在加速從中國“回流”美國。為何美國、歐洲近期都頻繁強調工業化?
在BCG調查的200個大型制造企業中,21%的企業表示,[新加坡公司注冊]已經“開始或預備”“在兩年內”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搬回美國,而31%開始考慮“回流生產”。而去年,同樣的調查中僅有10%正在準備回流生產。這幾年中國的工資水平增長幅度在15%-20%,而美國這兩年時薪的增速僅為1.6%。
第二波基建潮在即
歐美重振的行業正是中國最有優勢的領域。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安東尼奧·塔亞尼罕見地指出具體行業——建筑領域。他說,建筑領域對于歐洲的再工業化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該領域將有突出表現。他甚至進一步指出了具體的促進措施,他表示,推動建筑業的發展可以通過拓寬投資、提升競爭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運作的建筑市場等途徑來實現。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業正是中國企業增長最快的領域,根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約翰·羅斯義對福布斯2000強的分析,全球2000強的中國企業中,建筑領域收入占中國2000強企業總收入的比重從2004年的0飆升到2013年的31.2%,是所有領域中增長最迅猛的。
不僅是建筑領域,整個基礎建設領域將是全球經濟最主要的增長動力。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政治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黃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分析,面對美國、歐洲復蘇乏力,新興經濟體增速又下降的情況,[新加坡注冊公司]全球經濟增長都進入平緩期,各國經濟刺激點更加難以尋找。
當《國際金融報》記者進一步問“經濟增長點可以往哪個方向尋找”時,黃薇分析,“全球或將迎來二戰后的第二波基建潮,第一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第二又為新一輪經濟發展做好準備。”政府的重視將使基建行業和企業迎來新一輪機遇,黃薇表示。
除了基礎建設,各國對工業的重視還將體現在政府努力降低企業成本上,黃薇分析,國際規則、國內制度都將發生重大變革,以降低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因為隨著企業利潤空間縮小、原材料成本上升,管理成本將是政府著手為企業解決的問題,通過企業利潤的提升,來刺激經濟增長。
實體經濟重新吃香
在重振工業過程中,人才的重新培養將是重大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德國顯示了本國“高瞻遠矚”的民族風格,因為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英美制造業部門大量裁員,目前要重新搭建人才結構,就需要費一番周折,而當時德國通過政府扶持、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制造業的就業穩定,因此危機過后,德國的研發密集型制造業迅速恢復,因為德國認為“資本沒有思想,而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雇就很難重返崗位了。
而歐美正在摒棄當年浮躁激進的作風,擠壓過分追求虛擬經濟導致的泡沫。“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30年來發達國家過分注重虛擬經濟,輕視實體經濟,導致全球經濟與產業結構的整體失衡,后果是爆發于虛擬經濟的危機重創了實體經濟。”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孫彥紅分析。
歐洲在工業領域深厚的功底將提供“再工業化”的堅實基礎。“從工業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品牌、具有前瞻性的環保要素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歐盟的工業競爭力仍然是最強勁的,其工業部門獲得的附加值也是全球最高的。另外,歐盟還掌握著接近50%的全球工業技術標準和產品規則。這些因素都是歐洲‘再工業化’的有利條件。”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孫彥紅分析。
盡管工業重振的效應顯現仍需時日,[注冊新西蘭公司]但其影響也是長遠、根本的。BCG表示,回流生產很快會影響到未來幾年的經濟數據,而要想在未來得到良好經濟數據,就至少要提前幾年準備,例如若要準備在2015年運作一家工廠,至少要在2011、2012年就著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