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成交量理論認為,當市場向好時,成交趨于增加,市場趨于活躍。相反,當市場下跌時,市場活躍度下降,成交將趨于縮量。這一規律在A股市場上適用性一直較好,但在香港市場上,這一規律并非有效。金融危機前,這一規律還是比較適合的,但金融危機后,這一規律似乎已經有了變化,上漲縮量或下跌放量的情況經常出現。
今年上半年,市場上漲時成交量一般較小,而當市場下跌時,市場成交反而有所增加。1月份恒生指數大跌8%,市場日均成交775億港元;2、3月市場反彈,日均成交卻只有559億和592億港元。4、5月受內地房地產調控和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再次下跌,日均成交卻放大到688億和665億港元。6、7月歐債危機趨于緩和市場上漲,不過成交卻萎縮至522億和533億港元。8月市場調整,日均成交放大到578億港元。9、10月,受美國二次量化寬松政策預期及內地和外圍樂觀經濟數據帶動,市場大幅上漲,這次上漲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成交也一改之前上漲無量的格局,日均成交大幅增加至732億和978億港元。11月,恒生指數沖高回落,不過成交量依然維持高位,日均成交達979億港元,成為今年以來日均成交最高的月份。12月,市場人氣出現回落,市場的成交量也有所回落,12月以來日均成交805億港元。
市場的心態可能是導致成交量走勢和價格走勢背離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機后,盡管市場出現快速反彈,但金融危機的陰霾依然在投資者心中揮之不去,因而市場上漲時投資者參與意愿并不強,而當市場有調整跡象時卻容易出現恐慌。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有二次探底風險,內地政策又在逐步退出,種種不確定性令投資者總是處于信心不足狀態。這種成交量和價格背離的情況,金融危機后在美國股市也常常出現。可見這并非香港股市特有的現象,這更多地反映了投資者在金融危機后投資心態和行為的微妙變化。
香港股市9、10月的上漲伴隨著成交量的有效放大,這表明投資者信心正在有效恢復。不過,未來港股成交量和大市走勢,能否完全恢復上漲放量、下跌縮量的格局還需進一步觀察。從這個角度出發,投資者在用成交量這一重要指標判斷市場時要多一分謹慎。
對于近期市場的調整,我們認為這更多的是對于前期市場快速上漲的合理修正,畢竟經濟基本面不支持市場快速走高,但這樣的調整并不會改變市場中期向好的格局。不過短期來看,恒生指數可能會維持弱勢震蕩,出現大漲概率較低。在內地加息靴子落地后,A股和港股或將出現一波補漲行情,畢竟最近一段時間其走勢弱于外圍股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