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媒報道,香港最遲在2012年,成立場外衍生工具結算所,以便監管機構掌握場外交易市場(OTC)的深度,降低市場風險,并追隨G20(20國集團)提出的監管路向。
前期資本1.8億
港交所將斥資1.8億元籌組新的結算所,該所市場發展科主管羅力昨日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料結算所營運初期難有錢賺,因本港的OTC市場規模并不大。金管局貨幣管理部助理總裁劉應彬表示,本港的OTC交易雖然只占全球交易的0.89%,但相信隨羧嗣癖夜際化,亞洲區的場外交易也會增多。
羅力指出,1.8億元只是初始成立的資本,之后結算所的營運開支,要靠征收服務費用,但有關費用水平尚未落實,要與市場人士討論后才能決定。金管局、證監會及港交所早前宣布,設立場外衍生工具結算所、場外交易紀錄數據庫,以及確立場外交易市場監管制度。日后本港及海外金融機構,處理涉及港元或港股的場外交易(包括標準及非標準化衍生合約),一律要向金管局旗下的數據庫匯報,標準化合約的交易,要交由港交所新成立的場外結算所負責結算。
新引入的匯報及指定結算規定,首階段只適用于利率掉期及不交收遠期外匯產品,第二階段始會涵蓋其它利率、股票及信貸等衍生工具。
先處理利率掉期不交收遠期外匯
金管局貨幣管理部助理總裁劉應彬昨日表示,2009年本港整體OTC市場的名義合約價值,約為16萬億美元,利率衍生工具(包括利率掉期)及不交收遠期外匯,各占3萬億美元及2.8萬億美元, 相當于整體市場價值的18%及17%,而這等產品大部分屬標準化合約。至于股票及信貸衍生工具,09 年的名義價值約1.1萬億美元,當中達八成為非標準化合約,即難以交由中央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