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總是有,但上海和香港之間是差異化的競爭。它們現在各自服務不同的投資者和企業,但是可以在更大的棋局上共同服務中國經濟。
香港特首曾蔭權昨天在北大演講時說,香港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場”。前天,同樣在北京,上海市市長韓正表示,他個人希望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國際板盡快推出。
兩個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兩位地方領導,都有鞏固或者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宏大愿景。在有些人看來,香港和上;蛟S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競爭。比如上海也想做離岸人民幣的業務,而香港則可能擔心上海的國際板會影響香港對國際企業的吸引力。
“雙城”的競爭是客觀存在,但是把上海和香港之間的競爭絕對化,可能忽視了二者發展階段、服務主體和先天條件的諸多不同,更沒有看到“雙城”在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大棋局中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揮作用。
首先,在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方面,香港確實得天獨厚,是一個最理想的實驗場。全國政協委員、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CEO方方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表示,國際經驗表明,足夠大的貨幣資金池、有吸引力的投資產品與渠道和流通性良好的交易兌換機制是發展離岸貨幣中心的三大基礎條件。這些條件在香港或者已經具備,或者在一定的政策推動下將很快成為現實。
去年有關政策推出后,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迅速膨脹。香港特區政府與金融界,正在開發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計價投資產品,包括固定利息產品、房地產投資信托產品、保險與再保險產品、ETF基金產品以及股票及其相關產品。
這些東西本來在香港就有,只需要換一個計價的貨幣單位,馬上就有了人民幣的相關產品。加上香港寬松的金融監管環境和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創新能力,人民幣計價的產品還將繼續豐富,從而增加人民幣在港的吸引力。
這些條件是內地尚不具備的。即使監管部門已經允許特定離岸金融機構投資中國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可供投資的基礎性金融工具還是少之又少。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根本問題在于: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資本流動可以管制,而上海的資本和貨幣市場則是聯通全國的。顯然香港更適宜做“實驗田”。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香港的發展與上海無關。香港的人民幣國際化實驗,最終會為上海借鑒,并成為后者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寶貴財富。香港為人民幣國際化所做的一切貢獻,將使得上海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站在更高的起點。
接下來看國際板,它果真是與香港聯交所直接競爭嗎?
記者從監管層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國際板在一段時間內將僅限于“試點”。上證所不會因為推出國際板試點而一夜間可以與國際三大交易所鼎足而立,但是通過國際板引入成熟市場的公司治理、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只要措施得當,于中國資本市場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有了國際板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上證所仍將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務中國內地企業與投資者上。“能把這個做好,就已經很了不起。”方方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