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股市重要新聞點評。
1 英監管新要求 匯控或須集資千億
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ICB)昨天公布中期報告,要求銀行的核心第一級資本充足率提高至10%。如果以目前的水平,匯豐控股(005)和渣打集團(2888)都綽綽有余。不過,有分析員擔心,假如以《巴塞爾資本協定III》的基準計算,匯控或需再集資補充資本,金額高達200億元(美元.下同)(1560億港元)。
按《巴塞爾資本協議II》的基準計算,截至去年年底,匯控的核心第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5%。
評論:《巴塞爾資本協定III》實行尚早,匯控短期集資壓力不大,無須過度擔心。
2 唐宮風光獨好 超購221倍
計及首只人民幣IPO匯賢房托(新上市編號︰87001),昨天4新股齊發,暫時反應“以小勝大”,內地飲食企業唐宮中國(新上市編號︰01181)跑出,11間券商共借出36.65億元孖展,相當于公開發售超購221.12倍。
經紀行以輝立最旺場,借出逾11億元,且接獲約60張“頭錘票”。輝立及耀才皆預計,若旺勢持續,唐宮最終或會超額認購300至400倍,問鼎今年最旺新股。
反觀泰凌醫藥(新上市編號︰01011)在勁敵當前下,國泰君安出現約500萬元抽飛,7家經紀行共借出1.343億元,僅及公開集資額2.14億元的62.76%。
至于跟焦點股匯賢房托硬撼的海隆控股(新上市編號︰01623),本報統計12間經紀行,只有輝立發市,融資2,200萬元,相當于公開集資額的16.82%。另有消息指,海隆國際配售獲超額認購近3倍。
評論:新股發行仍旺,港股大幅調整可能性不大。
3 貸款增長急金管局示警 利率料升
內地近月的緊縮政策,令資金緊張,部分企業南來“撲水”;加上本港股樓皆旺,令香港銀行貸款持續急升。今年首兩個月的貸款以年率計,升幅高達26%,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罕有地親自致函銀行,提醒他們注意風險,并要求銀行重新評估業務計劃及資金策略。市場預期,隨著金管局加強監察及資金成本已見上升,勢令貸款利率進一步上升。
陳德霖指出,鑒于銀行批出的貸款增長非常急速,繼去年增長29%后,今年1月及2月的貸款平均增幅達4.4%,以年率計達26%,而港元貸存比率繼去年由71%升至78%后,今年首兩個月再進一步升至81%,美元貸存比率亦由去年32%急升至54%,再攀升至59%。
評論:香港銀行貸款大規模攀升,國內企業于香港融資大增是重要原因。由于現時香港借款利率遠低于國內,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內地企業于港融資資金成本極低。此類貸款轉而流入國內的可能性極大,抵消了國內從緊貨幣政策的效果,需進一步加強監管。
4 治內地通脹 索羅斯開錯藥方
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為中國治通脹開藥方,指北京想控制通脹,應容許人民幣升值,可惜已失良機。索羅斯是判錯癥開錯藥,因內地通脹源于濫發貨幣,若讓人民幣大幅升值,更可能惹來更多國際熱錢炒作,通脹與資產泡沫更盛。
通脹已成為內地頭號經濟問題,惹來各方高度關注,國際大炒家索羅斯亦加入議論,并提出治理藥方。可堪咀嚼的是,索羅斯以覷準一國經濟弱點,伺機沖擊炒作圖巨利,而聲名遐邇,這次卻是判錯經濟癥、開錯藥方。
索羅斯前天表示,中國維持人民幣弱勢,逃過了二○○八年金融海嘯沖擊,但錯過人民幣升值控制通脹的大好機會;讓人民幣升值控制通脹,將非常有效。如此判癥,明顯有誤。
內地通脹攀升,主因只有一個,就是濫發貨幣。北京為抵御國際金融海嘯,大幅增加信貸,○八年十一月至去年底這二十六個月期間,銀行貸款高逾十九萬億元人民幣,是之前五年總數的三倍。如此巨量信貸激增,埋下高通脹禍因。
讓人民幣升值雖可略紓國際商品漲價等導致的輸入通脹, 但通脹根由在內地本身,這點人民幣升值亦解決不了,故認為升值足可遏抑通脹,是莫名其妙的說詞。
評論:國內一季度進出口數據已現逆差,現時人民幣升值速度已對中國外貿企業產生經營重大影響,人民幣大幅升值提法極其可笑。
5 官方改口風 看淡中期物價
內地1、2月通脹逼近5%,通脹水平更可能是高處未算高。現在的問題是,過了上半年的通脹高峰,通脹趨勢會向上還是向下?最近連官方亦放風,看淡中期物價走勢,通脹會不會“失控”,成為百姓最為擔憂的問題。
想知內地通脹會否“失控”,視乎你怎樣界定“失控”。內地曾出現過兩波超級通脹,1988年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升至18.8%、1994年月度CPI最高更達27.7%,當年的通脹,其中一個原因是人民幣信任危機,人人寧要美金或實物,也不要手中人民幣。目前的社會環境看來,中國再出現類似問題的機會不大。
除十幾廿年前的這兩波超級通脹外,其實較有可能出現的是如07、08年般的通脹浪潮。07年全年CPI達4.8%,08年初更一度升至8.7%,當時的環境和今日有幾分相似,同樣是游資泛濫;國際間亦同樣面對商品價格上升壓力。
年初官方對今年通脹的判斷是“前高后低”,一季度尾通脹就會見頂。不過現時主流意見都認為6月份通脹會升至6%;官方亦已改口,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上周提出“前高中穩后低”的新提法,暗示官方也看淡中期通脹走勢。
和07、08年相比,現時資金泛濫問題嚴重得多、國際商品價格亦未知何時見頂。而官方仍抱計劃經濟思維,以為透過限價就能壓低通脹,但面對成本上升,又不準物價相應調高,企業又豈有做蝕本生意之理?若打擊企業生產積極性、令社會再出現必需品短缺問題,最終受苦的也是老百姓。
評論:國內通脹形勢較此前預期更為嚴重,國內從緊貨幣政策短期難見放松,內房股等受調控影響較大的股票,介入仍需謹慎。
6 債王押注美債續跌建短倉 憂通脹前景續增持現金
多月來一直唱淡美債的“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繼2月沽清所有美債后,上月開始部署美債短倉,押注美債將進一步下跌。加上格羅斯繼續增持現金,顯示他愈來愈擔心美國通脹前景。
格羅斯負責、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旗下最大債券基金Total Return Fund周日在網站公開的數字顯示,截至3月底,美國政府相關債券占該基金資產的比例為-3%,即持有短倉。美債在1月仍占基金資產的12%,在2月已降至0。
現金及類似資產比例則由2月的23%增至31%,是該基金四年來首次出現現金成為最大資產項目的情況。另外,按揭相關債券的持倉比例由34%降至28%,投資級別債券的比例則維持在18%。
Total Return Fund管理約2360億美元資產,而且格羅斯的投資往績不俗,因此他持續看淡美債,可能令投資者益發對美債猶疑。美債昨天持續偏軟,十年期國庫債券孳息上升一個基點,至3.59厘,接近上周五所見的3.61厘七周高位水平。
美國政府今天開始,計劃拍賣320億美元三年期債、210億美元十年期債和130億美元三十年期債。債券供應增加,加上本周稍后兩個通脹數據將出臺,令美債面對壓力。
格羅斯在其4月份市場展望報告中直言,由于美國公共債務不斷攀升,美國國債已幾乎沒有價值,因此一直拋售美債。
評論:美國亦現通脹壓力,雖然短期美仍將維持量寬政策,但市場對于美國加息預期正在逐漸升溫。若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主要流動性提供者的美國轉入加息周期,對于香港整體資金面的影響與此前歐洲加息影響相比將不可同日而語,投資者需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