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底,港銀行業的總資產約五分之一直接受到中資企業影響,包括銀行及非銀行類客戶,金管局指出,這意味港銀行體系的穩定,日益依賴內地整體經濟,內地信貸強勁增長及物業價格飆升,顯示信貸泡沫加大的風險,可能會間接影響港銀行對內地銀行的信貸風險。
銀行界人士指出,港銀行所承受的中資貸款風險增長,是無法避免。去年港銀行承造大量內地貸款,主原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放寬,連帶放寬了“內保外貸”的限制,即將以內地存款作為港貸款的擔保。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指出,當局已向銀行跟進各項內地有關貸款,是否有相應批文,及作為抵押品的內地資產,能否在需要時可實時匯出港,以確保銀行承受的風險水平。
在2010年,香港的經濟增長僅6.5%,但本地銀行貸款總額增長29%,以金額計高達9,400億元。這個情況的出現與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有直接關系,因為去年的貸款,47%便是內地非銀行類客戶貸款。
首兩月貸款增1880億
今年首兩個月,銀行貸款額再增1,880億元,銀行界人士相信,其中近半是與內地相關的貸款,情況與去年相若;盡管金管局一再表示關注,但長遠而言,隨著中國逐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及更多公布“走出去”,香港銀行所持有的內地相關貸款,只會愈來愈多。
不過,若單就今年而言,增長率則未必如去年一樣。渣打銀行(香港)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丕正便指出,去年增幅達29%,主要是09年的比較基數較少,相信今年銀行借貸增長率低于去年。
事實上,內地企業來港借貸有多個原因,人民幣強勢令他們借美元,除享有利率優勢,匯率上有更大優惠;另一原因,便是借貸成本較低,即使同樣是美元貸款,在港借貸費用亦較低。
然而,優勢在今年有所轉變。星展銀行(香港)企業及機構銀行董事總經理張建生指出,銀行去年大幅增加貸款,若今年想維持增長速度,必須大幅吸納存款,以維持貸款比率,但目前存款成本持續上升,影響到銀行企業貸款價格,與去年比較,估計企業借貸價格已上升0.5至1厘;若美國加息,令同業拆息上升,費用則會更高。
“雙率”優勢 借貸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