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股市重要新聞點評。
1淡馬錫沽中行建行 套280億
備受美銀可能減持消息困擾的建行(0939),以及上月遭社保基金減持的中行(3988),昨日雙雙遭新加坡淡馬錫減持,套現接近300億元。有分析員預料,鑒于淡馬錫是次大幅減持兩行股份,反映不斷減持的意欲,該新加坡主權基金尚持有兩行逾千億元股份,90天后解禁,勢令內銀股面對沉重沽壓,尤以同時面臨美銀價值1600億元持股下月底解禁的建行,壓力最大。
正當市場焦點仍落在建行會否遭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減持之際,持有多家內銀H股的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已“先下手為強”,搶先減持,昨日透過摩根士丹利,分別沽售建行15億股H股,及中行51.9億股H股,套現95.3億及190億元,合共285.3億元,淡馬錫余下持股設有90日禁售期。
值得注意的是,美銀所持建行255.8億股H股將于今年8月29日解禁,連同淡馬錫尚持有的154億股建行H股將于10月上旬解禁,意味未來3個月內,建行將迎來市值高達2655億元的股份解禁,沽壓極度沉重。
建行及中行昨日收報6.48元及3.86元。銷售文件顯示,淡馬錫以最高每股6.35元配售建行,較昨日收市價折讓2%;并以最高每股3.67元配售中行,較昨日收市價折讓4.9%。
評論:內銀股近期的確面臨包括房地產調控、地方融資平臺、自身融資需求不斷增長及外資股東減持風險,在諸多利空因素打壓下,內銀股恐拖累港股本輪反彈。鑒于內銀股所面臨的房地產貸款及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短期難于改觀,而建行、農行的巨額限售股亦將于近期到期,中、短期看內銀股料將持續受壓。
2 穆迪:審計署低估地方債3.5萬億
穆迪昨日發表報告指,中資銀行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敞口,超過中國審計署的數據,被低估規模高達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由于這部分貸款逾期風險較大,穆迪估計,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或會升至8%至12%,甚至面臨信用評級展望轉為負面的威脅,內銀股昨日全線下挫。
審計署上周公布,截至去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其中,約有8.5萬億元屬銀行貸款,占比79%。此前,人民銀行及銀監會亦分別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進行統計。
然而,上述3家政府機關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定義不同,故統計數據存在差異。審計署報告未有將償還責任不屬于政府的債務列入報告之中。另外,穆迪指,人行有關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數據則包含了非企業類地方政府相關機構的債務,而銀監會的數據只包括企業類。穆迪根據各政府機關就有關債務的貸款分類和風險特征,推算銀行對地方政府的貸款占整體貸款的25%(即人行及銀監會估計的中位數),總額達12萬億元,換言之,可能還有3.5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未被審計署報告覆蓋。
評論:暫且不論穆迪發表此報告的背后動機,審計署公布的地方融資平臺規模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中國地方融資平臺的確存在巨大的風險。考慮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在拖累房地產賣地收入后,償債能力偏弱。而支持政府還債的最大信心之一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將帶動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持續增加預期,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亦將進一步打壓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對于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3 渤海漏油 中海油面臨索賠
中海油(00883)的渤海灣漏油事故持續1個多月,國家海洋局昨交代后續情況。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王斌表示,根據現行法律,相關事故最高可處罰20萬元人民幣,但當局有權提出生態索賠要求,相信索賠將會比20萬元人民幣更高。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保司司長李曉明則指出,事發地點為渤海區域19-3油田的B及C平臺,當局在6月4日早上先發現B平臺漏油,其后于6月17日發現C平臺出現大量漏油。當局指出,漏油情況已經得到控制,相關海域沒有海上捕魚活動,但受污染的海域相信達到840平方公里,至今回收油污達70立方米。
他續稱,當局已就事故立案調查,在核實事故原因及污染程度后,將會按照法規處理,目前尚未確定作業方須賠償的金額。
評論:對于中海油的此次漏油事件,公眾會拿出來作為參考的事件中,第一反應肯定就是BP的漏油事件。正是由于墨西哥灣BP漏油事件做造成的生態災難至今回想起來仍觸目驚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央企之一,中海油在危機公關中,切忌掩蓋事件影響,而應該更加透明的公布事件進展情況,舒緩各方擔憂,從而提振中國央企整體的公眾形象。
4 港府3招力抗大鱷狙擊內企
繼加拿大上市的中國民企嘉漢林業被研究機構“渾水”揭發資產及帳目問題,遭大手沽售和拋空后,本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如雨潤(1068)、華寶(0336)等亦相繼遭到對藁金以即將有不利報告發表為由狙擊,事件引起港府及監管機構高度關注,已擬定3招對付來港覓食的海外對沖基金,包括要求受傳言困擾的內地民企第一時間解釋、由證監會出手調查沽空交易、由交易所及港府對外厘清本港上市監管水平高于海外借殼上市等。
港府高層分析,渾水發表針對內地民企的調查,不管是否獨立,客觀上已為對沖基金提供了一個制造信心危機和恐慌性拋售的機會,令對沖基金可以借這些消息在香港進行大規模的拋售及沽空,港府如不介入維持秩序,對于內地企業維持來港上市的信心極為不利。
評論:筆者昨日亦呼吁將強對香港上市民企的保護,現時港府推出三招應對海外基金對香港上市民企的惡意沽空,此番應對值得稱贊。
5 李小加:反對改革 不能只喊口號
港交所(00388)將于本周五(7月8日)就檢討旗下3個結算所風險管理機制發表咨詢文件,建議就股票交易持倉征收按金,為連串市場改革揭開序幕,引來以華資中小型經紀行為主的市場人士大力反撲。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昨表示,無意一下子盡推提出的多項改革措施,在討論過程中亦會盡量聆聽業界關注及理據,減低對業界的影響,但絕不接受“喊口號式”的空洞反對,亦不會怯于政治力量。
“(反對者)不能只喊口號,說這些東西(改革措施)都是對大戶有利……對大戶好又怎么啦?對大戶好,對散戶不好才應該提出吧!”李小加表示,樂意聆聽市場人士的反對意見,若能具體提出措施造成的負面影響,交易所會盡量響應。
他以“隱名交易”(即刪除買賣盤的經紀牌)建議為例,指有意見認為投資者需要知道大戶做甚么買賣,再跟著去做,這不是合理意見;至于另有意見指,客戶打電話指示經紀落盤后,看到經紀牌便知道經紀是否已執行指示,這便是合理意見,交易所將考慮是否可保留某些買賣盤的經紀牌。
評論:“小經紀即使倒閉了,也不會對整體市場造成沖擊。”李小加的此番表態,對于眾多香港本地華資中小經紀真可謂是“傷不起!”。對于華資中小證券行而言,已在市場競爭中飽受中資券商和外行的聯手打壓,現時在制度改革上的又有被港交所針對的嫌疑,處境可謂艱難,已到了“變而求存”的關鍵時刻。
6 評級機構被轟“厚此薄彼”
金融海嘯以來,評級機構一直是外間箭靶,到了這兩年的歐洲債務危機,它們更遭歐洲官員狠批,被指胡亂及不合時地作出降級行動。
歐洲央行理事諾禾尼(Ewald Nowotny)昨公開質問評級機構,何以對希臘如此嚴苛,所予待遇有別于過往問題相近的拉美國家,更成為解決希債問題的主要障礙。
他表示:“我們目前處于奇怪狀況,因希臘債務問題牽涉銀行業界利益,銀行已作好援助希臘的準備;然而,評級機構在今次歐洲事務上,相比以往對拉美國家類似事件的態度,更為嚴格和更具攻擊性。”
歐債危機自去年初曝光以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及意大利幾個歐元區邊緣國,不是被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三大評級機構調低主權評級,就是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令“歐豬國”的債息節節上升,最終升至多國無法承受的地步,不得不向國際社會求援。
評論:評級機構立場必然出自其背后控制人的利益,歐債危機、近期對中國經濟的唱空莫不如此。中、歐等國加強對相關評級機構的監管,限制其在自身區域內的影響,是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必須選擇,望加快出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