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上周五在公布奪得LME的傳媒及分析員會議上,一再指以市盈率衡量這家一直以“限制利潤”模式經營的會員制交易所,[注冊離岸公司]是“風馬牛不相及”(apples to oranges)。
但因管理層未說清楚估值基礎,投資界仍是著眼于市盈率,投資者仍不得不以市盈率作為收購是否合理的指標。摩通及法巴的報告,最直接的結論是以2011年市盈率計達181倍,及假設將于今年7月起增收的新收費于去年推出,市盈率調整至58倍。
據了解,港交所內部及其財務顧問則以是“凈現值”(net present value),估計LME落入港交所手上后,在產品、服務上更配合中國用家需求,業務擴大及2年后適度加價的基礎計算上,按未來20年現金流為收購價作估值。按港交所的樂觀估計,未來20年LME的現金流貼現總計遠高于13.88億英鎊(約167億港元),即收購LME在商業上劃算。
冀收購后2年適度加價[注冊香港公司]
有知情人士指出,港交所的如意算盤是,收購后兩年可適度加價,而加價令LME會員轉向其它商品交易所的風險甚微,原因是LME收費遠較其它交易所為低,例如只是CME約五分一。
另港交所亦有信心在LME建立本身結算所后,推出人民幣結算及計價合約,并配合中國龐大需求,研推鐵礦石等其它金屬,甚至石油及農產品等其它商品合約,未來增長潛力甚大。
但在這些長遠策略落實前,[注冊美國公司]因港交所向LME股東承諾兩年不加收價,大致只能維持約58倍。至于LME建立本身結算所,估計亦涉及數千萬元資本開支,但如LME落實出售所持8%LCH結算所股權,可套現約5,000萬英鎊,亦足以應付相關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