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09月23日訊 “滬港通對內地市場的影響不局限于短中期內,長期看,在滬港通推促下,制約MSCI納入中國指數的各項障礙將得到解決,全球大型基金將不得不被動納入A股。”在昨日開始的為期兩天的瑞銀證券滬港通策略研討會上,瑞銀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做出如上判斷。
今年6月份,[馬紹爾公司注冊]MSCI明晟公司宣布2014年全球市場分類評審結果,表示將不會按原計劃把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但仍保留A股在其審核名單上,作為2015年度評審的一部分。
“A股落選MSCI,主要有兩個制約因素,首先是QFII和RQFII配額制度局限性較大,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的渠道仍然很不暢通,第二是國內股票市場和海外市場稅收的法律規定差異較大。”陳李說,但在滬港通推出之后,上述兩個問題都可能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明年5月份,A股入選MSCI就會順理成章,在此推動下,全球大型公募基金將不得不將A股納入其投資范圍。
根據MSCI公布的數據,全球有大約近7萬億美元的資產以MSCI各種指數為基準,共有約1.4萬億美元的資產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滬港通對A股市場不是結果,只是開始,A股將逐步被推向全球市場,而滬港通帶來的資金一開始不會太多,未來將越來越多。”陳李說。
港股方面,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杰認為,滬港通短期內對香港市場的影響有限。
“香港市場散戶的比例比A股少很多,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全球機構投資者對市場影響很大。”陸文杰說,七八月份滬港通消息剛剛公布時,海外資金流入非常明顯,但9月份第二周以來投資者開始謹慎,主要原因是對滬港通的期望已經消化殆盡,而滬港通開通之后,如果交易量遜于預期,對港股市場上的資金流向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具體板塊方面,陸文杰認為,[馬紹爾注冊公司]滬港通給港股帶來增量,但參照QDII的基金風格,滬港通可能對中盤股票和新能源、IT以及環保等內地投資者更具有信息優勢的行業產生推動,但香港本地區域銀行、保險公司和地產公司可能受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