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2日凌晨消息,媒體周二文章指出,距離市場期待已久,將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上海股票市場的滬港通機制啟動還有幾天的時候,在香港的交易員們發出抱怨說,他們還是不太清楚一個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如何在中國內地納稅。
香港并不征收資本利得稅,[注冊開曼公司]雖然中國內地有這一設定稅率為10%的稅種,但是當局在之前從未通過合格機構投資者項目向那些在中國內地投資的外國買家征收過任何稅賦。從2003年開始的這個基于配額的系統向中國內地股市輸送了高達1120億美元資金。
這使得中國內地在資本利得稅上的立場成為一個謎,并在過去十多年中持續困擾著外國的基金管理者。現在,只有不到一周的時間名為滬港通的互聯機制就要啟用,對于這一問題的澄清變得極為緊迫。從下周一開始的滬港通將讓高達490億美元新的投資進入中國內地,可能有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參加中國內地股市的投資。
盈透證券的亞太地區董事經理大衛-弗里德蘭德(David Friedland)說,“市場中有一半人祈求本周內會有明確說法——而且相信可能會有一個暫時的免征期。”他也說,另一半人已經決定,先拿出10%放在一邊“以防萬一”。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李小加在本周的新聞發布會上曾說,會在滬港通啟動之前宣布一個解決方案。他表示,“基于我們對投資者所需的明確理解,交易所認為這個問題將會得到解決。”不過他也強調,自己的說法并不代表中國內地稅務機關的立場。
瑞士信貸集團的大中華區證券業務主管袁淑琴(Nicole Yuen)說,如果中國政府決定征這筆稅,那么香港證券交易所將需要從任何通過交易所下達的券商訂單中收取一筆費用,“這對我們將是很大的壓力,可能影響到對銀行業的監管資本要求”。
根據中國的法律,中國大陸的券商要負責收取資本利得稅。如果國際券商通過滬港通運作,那么也需要遵循這一要求,對它們而言這將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角色。完全地追蹤交易歷史,并正確地確定出售股票的獲利也將是很困難的。
電子化券商Instinet的亞太區產品戰略主管喬爾-胡瑞維茨(Joel Hurewitz)說,“坦率地說,我們幾乎沒什么能做的。我們只能告知客戶,我們目前沒辦法給出任何建議,我們還在等待進一步的宣告。”
在香港開展業務的中國內地資產管理企業從2014年早些時候開始停止在他們自己的交易所交易基金中代扣稅款。華夏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南方東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易方達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海通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都認為,基于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稅務協定,它們所管理的交易所交易基金中的投資者并不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
在它們宣布這個決定之后幾個月,[開曼注冊公司]滬港通的設立于4月得到了正式的公告。由于做出這個決定的中國內地基金管理企業通常被認為對于中國大陸的政策決策非常熟悉,這也使得中國政府不會對滬港通下的投資征收資本利得稅的預期大大提高。
外國投資是否會被免稅,又或者是外國基金公司和券商是否需要解決涉及資本利得稅的復雜問題,應該會在本周晚些時候得到說明。由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峰會,中國政府機關會放假直到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