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收益率的下滑,以及各家銀行從“遭襲”中緩過神來,今年第一季度各類銀行理財產品旺銷,[新加坡注冊公司]共逾發行1.5萬款產品,發行規模約18萬億元,較2013年第四季度分別增長7.42%和9.04%。
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產品發行數量分別穩居各類銀行的前兩位,占比均超三成,領先于國有銀行。
收益能力排名前10位依次是:興業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東莞銀行、交通銀行、廣發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及福建海峽銀行。
銀行理財風險控制能力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光大銀行、廣發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青島銀行、華夏銀行以及浦發銀行。
自去年下半年起,互聯網金融的橫空出世,一度將各家銀行逼到了角落。對銀行傳統業務發起的強烈沖擊,讓銀行切身感受到了一幕“狼來了”的大戲。各種“寶寶們”令人眼花繚亂的超高收益率,也一度讓以往備受關注的銀行理財產品黯然失色。
然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注冊新西蘭公司]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收益率的下滑,以及各家銀行從“遭襲”中緩過神來,今年第一季度各類銀行理財產品旺銷,共逾發行1.5萬款產品,發行規模約18萬億元,較2013年第四季度分別增長7.42%和9.04%。
各家銀行在與互聯網巨頭競爭之外,銀行自身也為搶占這一地盤激烈廝殺著。靠著主打高收益牌,在品牌及網點布局上均不占優勢的中小銀行,發行數量已然超過了國有大行。
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讓銀行告別了靠利息差收入“躺著掙錢”的年代。加快盈利模式的轉型、提高中間收入的占比,已成為上至國有大行下至地方銀行的一致動作。也正是在這一思路下,盡管監管部門相應的政策頻繁下發,[新西蘭公司注冊](今年2月,銀監會與央行金融市場司就曾分別下發了《關于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有關事項的通知》),監管“緊箍咒”越上越緊,但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并未退燒。
然而互聯網金融大潮的突然而至,卻讓正在興頭上的各家銀行遇上了真正的對手。正當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在理財產品發行大戰中激烈肉搏之時,“門外野蠻人”卻出現了。互聯網金融猛然興起,讓銀行的理財產品迎來了真正重量級對手的挑戰。“它讓銀行家們徹夜未眠”,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給予了形象的比喻,他同時指出,互聯網金融更多沖擊的是零售銀行業務,對這一領域的銀行業務影響明顯。
但來自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仍舊持續增長。2014年第一季度,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共有157家商業銀行發行了15237款理財產品,發行規模估計為18萬億元,較2013年第四季度分別增長7.42%和9.04%。
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高歌猛進,也從一個側面證明銀行從去年下半年互聯網巨頭的突襲中,已經逐漸緩過神來。其實,在近期的各種金融論壇上,各銀行高管就已紛紛表示將不甘被動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轉而選擇主動出擊。
有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各家銀行確實采取了實際行動,如國有大行與銀聯對各類“寶寶”使用掣肘手段,而中小銀行則靠高收益率這一法寶與之周旋。隨著近期互聯網金融產品收益率“走下神壇”,銀行再次取得主動也就不足為奇。“是否今年成為銀行的反擊年,尚不能下定論,但至少可以說各家銀行已沒有了當初的慌張,未來雙方的博弈也將進入膠著階段。”該分析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