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3日電 今天,余額寶迎來上線后的首個生日,一年走來,余額寶曾獨領風騷,使其對接的天弘基金呈現爆發式增長;也開創了在線理財的先河,引出無數“寶寶”競相模仿;也曾“野蠻生長”,使傳統銀行對其“恨”得咬牙切齒。
可以說,余額寶在取得輝煌戰績的同時,[新加坡公司注冊]這一年中走得并非一帆風順,即便目前,它也飽受質疑。傳統銀行受鯰魚效應影響,陷改革反思之中,余額寶等“寶寶”們活得也不輕松,在收益每況愈下、監管日趨變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持續發展下去,擺在了余額寶等“寶寶”類產品的面前。
余額寶自去年6月13日誕生以來,一年時間,目前用戶已經過億;截至今年3月底,市場規模達到5412億元,可謂成績斐然。
不過,余額寶的“野蠻生長”也引發了業內激辯,曾被稱之為典型的“金融寄生蟲”。央視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微博)稱,余額寶并未創造價值,卻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從中漁利,并沖擊全社會融資成本,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
不過這種說法并未完全獲得認可,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微博)表示,余額寶是普惠型的財富管理,因為余額寶的出現,讓每一個人哪怕只有幾百塊錢都可以進行理財,推動了金融產品改革。
對此,熱衷于網購的張女士深有體會,她對中新網IT頻道表示:“為方便淘寶購物,原來支付寶里面就有沉淀資金,現在充進余額寶,既能隨時使用,還能得到收益,既方便,又實惠。”還有用戶表示,“小額閑置資金在銀行存定期靈活性較差,存活期收益又低,存進余額寶起碼比存銀行活期強。”
余額寶的成功,[新加坡注冊公司]引發了互聯網企業競相模仿,百度百發、京東小金庫等“寶寶”層出不窮,甚至非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業務無關的電信企業也紛紛涉足其中,想分一杯羹;另外,余額寶還對傳統銀行產生了鯰魚效應,促使工行、交行等傳統銀行紛紛推出自己的類“寶寶”理財產品,以順應潮流,吸取更多的存款。
但是,這些“寶寶”無論在知名度,還是在用戶數上或都難以超越余額寶。究其原因,瑞穗證券分析師盧銘雄表示,目前“寶寶”類產品已錯過了推出貨幣市場基金的最佳時機;電信分析師付亮日前接受中新網IT頻道采訪時也表示,余額寶面世之際,正是存款信貸利率差較大時候,“寶寶”類產品年化收益也一度沖到近7%,但目前這樣的環境紅利已經消失。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朱蕾從另一個角度對其做了分析,“其它機構‘寶寶’產品年化收益率有的比余額寶還要高,但是營銷做得遠不如余額寶,這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有一個網絡效應,這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起來的。”
話說回來,傳統金融豈能任人魚肉?除了有評論對余額寶口誅筆伐外,在今年3月份,國有四大銀行,紛紛開始下調了支付寶快捷支付限額,有評論指出,這或因為余額寶動了銀行的“奶酪”;另外,目前國有四大銀行仍拒絕余額寶類理財產品的協議存款,使得余額寶類產品受到直接沖擊;還有,目前傳統銀行也紛紛推出類似理財產品,與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同臺競技,頗有拼個你死我活之勢。
但是,因站在互聯網金融風口上,[注冊新西蘭公司]余額寶等“寶寶”們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頗有愈演愈烈之勢。銀率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師牛雯說:“在線余額理財雖然已被市場炒得沸沸揚揚,但現在仍是余額理財市場‘跑馬圈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