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壓力與流動性壓力持續受到關注之際,近日坊間傳出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SLF(常備借貸便利)出鞘。
前日晚間有消息稱,當天央行通知五大行,[注冊新西蘭公司]將在最近兩天分別向每家投放1000億的SLF,期限為3個月,該消息獲得不少機構人士的證實。
昨日晚間,大戰略(中國)投資管理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陸俊龍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透露,目前各商業銀行正處于材料準備階段,須央行核準材料審批后方可執行SLF。
陸俊龍進一步表示,SLF目前并未執行,實際額度也并未確定,未必是市場所說的各家銀行1000億;具體額度視各商業銀行具體情況由央行核準確定,具體涉及標準包括銀行資本充足率等風控指標。
但五大行發言人皆稱不知情,央行新聞處亦表示有更多消息將及時公布。有機構人士據此反證,此情景類似早前傳出PSL(抵押補充貸款)時的消息,因此判斷消息真實性較高。
前日晚間有消息稱,當天央行通知五大行,將在最近兩天分別向每家投放1000億的SLF,期限為3個月,市場普遍將此解讀為央行實質上的放水,效果約等同于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
不少學者就此表示,央行加碼調控旨在應對經濟下行風險。
縱觀國內經濟基本面,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略顯悲觀: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創2008年12月以來新低;1~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8月份FDI同比下降14%。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調控恐怕錯失最佳時機,從這個角度而言,央行選擇此時加大力度是極為必要的。
對于穩增長與促改革之間的關系,近來輿論頗有爭議。新華網前晚發文稱,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但人民網昨日則發表評論稱,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盡管降息未至,但此次定向放水已有實質放松之勢。沈建光認為,央行出手體現決策層在加快改革的同時著力穩增長,因為促改革與穩增長并不對立,相反,改革必須有穩定的外在環境做保證,此次央行對五大行提供支持,有助于緩解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壓力,防止經濟“硬著陸”。
與此同時,市場多數觀點認為,[新西蘭公司注冊]央行此舉還有調節貨幣流動性的考慮。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稱,若確有此舉,可視為一種對沖外匯占款低迷的方式,同時也可能是應對存款偏離度考核實施后市場流動性波動的防范舉措,彰顯當局維護市場流動性寬裕平穩的政策意圖。
中國8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311.46億元,再現負增長,加之上周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市場存在流動性波動預期。
國信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鐘正生表示,目前看來,新股發行和季末因素可能導致短期流動性出現大幅波動,且存款偏離度指標管理可能造成波動提前,這個時點就很有可能提前釋放SLF。
“與之前對國開行提供PSL時不同,這次央行將流動性提供給貸存比壓力較輕的五大商業銀行,以期全面增加信貸投放。”瑞銀證券報告認為,央行采用了SLF操作,而非全面降準或降息這樣更高調、更透明的工具,這表明央行仍然在避免采用“強刺激”或出臺全面寬松政策。
由于此次放水針對的是五大行,仍屬“定向”之列,市場據此分析,短期內降準或降息的概率降低。
對于外界關心的降息前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回應說,還沒有到下這個決心的時候。如果降息就是個強信號,對堅持新常態下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大家會疑慮、混亂。“能不這樣做就不這樣做,想點其他辦法。”
一名銀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表示,繼續采取定向降準從措施看符合預期,但此次定向降準力度較大,對市場可能形成一定正面刺激。
“其實這(定向調控)并不稀奇,次貸危機后,西方發達經濟體競相遇到商行惜貸問題,嘗試結構性貨幣政策是個未竟事業。”鐘正生表示,傳統貨幣政策已被“綁架”,在要定向發力不要全面寬松,要“滴灌”不要“漫灌”的背景下,目前央行基本將傳統貨幣政策(降息和降準)“雪藏”了。
多家海外投行也認為,SLF操作意味著央行仍不希望推出長期的流動性寬松政策,以避免傳遞過強的政策信號,因此年內全面降準的可能性不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新西蘭注冊公司]會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穩定總量的同時要進行結構性調控,也就是實行定向調控。“中國去年以來一直實施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們沒有依靠強刺激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是依靠強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因為池子里貨幣已經很多了,我們不可能再依靠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李克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