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正式出臺,并將于10月1日起施行,施行有效期3年。這是繼央行等十部委《關于促進互新加坡公司注冊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首份監管細則。業內人士認為,《辦法》增加了對第三方網絡平臺的約束力,同時讓更多的保險機構獲得經營資質,這有助于互聯網保險迎來健康有序發展。
奇葩險受到更多監管干預
《辦法》明確劃分了保險機構、第三方平臺的職責,強化了保險公司、第三方平臺在保險業務中的行為約束,還對包括信息披露、信息收集、信息安全等在內的操作環節進行了嚴格規范。
目前網絡上奇葩險種層出不窮,“賞月險”、“跌停險”、“霧霾險”等保險產品以營銷噱頭博取眼球,而不少奇葩險種也因脫離了保險產品“給予保障”的宗旨,被保監會叫停。業內人士稱,隨著第三方網絡平臺監管收緊,這些新研發的奇葩險種將會受到更多監管和干預。
更能滿足碎片化保險需求
此外,《辦法》還大幅度放開了保險機構自營平臺的許可,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保險機構將獲得經營資質,這給了中小保險公司更多開發客戶、擴大銷售領域的機會。而成本低、創新快的互聯網保險對消費者也是重大利好。為了滿足互聯網消費碎片化的需求,許多公司為消費者設計出更直接針對風險的保險產品,如退貨運費險、航班延誤險,手機碎屏險等。
業內人士指出,為了應對中小公司帶來的挑戰,一些大型保險公司也開始進行轉型升級,比如他們更注重互聯網營銷,也更注重產品變革與創新,針對當下客戶碎片化的保險需求,設計出更多簡單、性價比高的保險產品。
或帶動線下理賠服務
互聯網保險一鍵投保容易,一鍵理賠卻很難。據了解,互聯網保險業務主要通過注冊德拉瓦州公司消費者自主交易完成,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較難明確消費者對投保信息的確認和告知內容是否理解。而大部分消費者也缺乏專業知識和能力,在購買互聯網保險前對條款理解不透徹,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會導致拒賠率上升,或許會帶動線下理賠服務。
“消費者對理賠程序及事項不了解或存在誤解,容易在出險理賠時產生爭議,拉長理賠周期,從而導致保險受益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廣東泛華南楓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營銷總監方嘉全表示,針對互聯網保險理賠難題,消費者可委托線下專業從事理賠服務的機構或個人為其辦理理賠業務,提高理賠效率,減少拒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