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政策銀行債、公司債和超短融單月發行規模均創出新高:發行規模均在3000億元左右。此外,同業存單發行727億元,維持高位,企業債發行812億元,也是最近45個月以來的高點。國債、可轉債、商業銀行債和證券公司債發行規模上升。增持 4746億元,增持動力依然強勁,保險機構、境外機構大幅減持。
回購與現券交易均有所下降:質押式回購、買斷式回購和現券交易,[注冊也門商標]日均成交量環比下降12.1%、上升1.1%和下降7.0%。券商、
基金、特殊會員、保險、城商行、外資行成交規模占比上升,全國行成交規模占比大幅下降。
待購回債券余額環比下降,全國行凈融出規模可觀:1月末待購回債券余額3.56萬億元,環比下降20%,全國行資金凈融出7230億元,與2015年年底相比顯著改觀。城商行資金凈融入近5000億元,廣義基金和農商行凈融入規模均在3852億元,環比增加較多,但保險機構資金凈融入規模大幅下降約500億元。
⊙長城證券
今年1月,雖然地方債置換發行為零,但政策銀行債、公司債和超短融單月發行規模均創出新高,同業存單和企業債發行也處于歷史高位。廣義基金增持動力依然強勁,所有債券券種均有增持,其次是信用社和農商行,券商機構增持也相對顯著,但券商對企業債和中票有所減持。
機構持債結構分析
1、債券托管量變化(中債+上清所)。
全國行托管規模增加1816億元,主要增持同業存單、國債、非國開政金債,以及商業銀行債,1月份政策銀行債發行規模達到3340億元,其中國開債發行占比過半,但全國行持有國開債反而減少178億元。廣義基金增持4746億元,增持動力依然強勁,所有債券券種均有增持,但短融增持力度相對較小,而商業銀行債增持規模則創出歷史次高,企業債增持幅度也相對較大。1月企業債發行規模突破800億元,創最近45個月新高。1月商業銀行債發行480億元,廣義基金和全國行增持債券來自于保險機構的減持。保險機構債券托管規模大幅減少1541億元,減持規模創出歷史新高,主要減持商業銀行債、國債、企業債以及國開債。
信用社增持債券1504億元,其中同業存單、政金債、信用債,各占三分之一。農商行增持1014億元,主要增持信用債和利率債,各占一半,而對同業存單略有減持。券商機構增持也相對顯著,增持政金債、同業存單和短融,減持企業債和中票。城商行債券托管規模變化較小,主要增持國開債374億元。境外機構大幅減持652億元,債券托管規模環比下降11.2%。
2、債券成交統計(中債)。
1月質押式回購成交37.6萬億元,日均成交量環比下降12.1%,買斷式回購成交2.1萬億元,日均環比上升1.1%,現券交易成交5.8萬億元,日均環比下降7.0%。券商、基金、特殊會員、保險、城商行、外資行成交規模占比上升,全國行成交規模占比大幅下降。
3、待購回債券余額(中債)。
1月末待購回債券余額3.56萬億元,環比下降20%,[注冊沙特阿拉伯商標]全國行資金凈融出7230億元,與2015年年底相比顯著改觀。城商行資金凈融入近5000億元,廣義基金和農商行凈融入規模均在3852億元,環比增加較多,但保險機構資金凈融入規模大幅下降約500億元。
債券市場月度統計
1、新債發行統計。
1月新發行債券2.22萬億元,環比下降6.7%,累計同比升120.3%。同業存單發行7271億元,在前月創出歷史新高后有所回落,但仍處于較高水平。政策銀行債、公司債和超短融單月發行規模均創出新高,發行規模均在3000億元左右,企業債發行812億元,也是最近45個月以來的高點。此外,國債、可轉債、商業銀行債和證券公司債發行規模上升,而地方政府債、資產支持證券、商業銀行次級債、保險公司債和中票的發行規模有所下降。
從新發行債券的主體評級來看,AAA債券發行規模占比60.3%,占比上升0.8個百分點,AA+占比18.8%,占比下降1.0個百分點,AA發行規模減少153億元,占比上升0.6個百分點。從新發行債券的債項評級來看,AAA占比50.1%,占比下降9.7個百分點,AA+發行規模減少188億元,占比上升5.6個百分點,AA發行規模減少39億元,占比上升5.6個百分點。
2、債券凈融資額。
1月債券總償還金額11453億元,環比上升3.5%,累計同比增加140.7%。當月凈融資額1.12萬億元,環比下降15.6%,累計同比增加111.6%。本月債券到期規模整體下降,其中國債、政策銀行債到期規模增加最為顯著,資產支持證券到期規模大幅下降。
3、債券存量結構。
1月末債券總余額49.4萬億元,其中,政策銀行債占比22.1%,相比年初下降0.1個百分點,國債占比21.6%,相比年初下降0.4個百分點。此外,同業存單、公司債、私募債、超短融、商業銀行債、可轉債占比上升,國債、地方政府債、資產支持證券、政策銀行債、中票、短融等占比下降。
1月末交易所托管債券余額14715億元,占中央結算公司托管債券余額的4.16%,分類型來看,地方企業債占比降至30.0%,集合企業債占比維持17.7%,中央企業債占比升至16.9%,國債占比維持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