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傳統產能過剩,各地均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2016年各地兩會上,成為討論的重點方向。促進開放和對接“一帶一路”的背景下,自貿區建設成為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內容,而第三批自貿區有望在今年落地。同時,在供給側改革下,產業結構調整,布局新興產業,包括互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等。
導讀“現在來看,自貿區申報又掀起了新一輪高潮。”盧進勇表示,[新加坡公司注冊]因為在2013年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后,各地曾掀起了一輪申報熱,但被中央壓下直到2014年年底才批復了第二批自貿區;現在之所以熱潮再起,是因為第三批極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出結果。
第三批自貿區要來了?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獲悉,截至1月25日,包括陜西、山東、甘肅、重慶、河南、廣西、江西、江蘇、湖北武漢、四川成都10省區市,都提出了積極申建或爭取設立自貿區的設想。
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天津自貿區方案起草小組專家盧進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實拋開已設立自貿區的4省市,目前全國除北京、青海外的省市都有申報自貿區的意愿。
“現在來看,(中央)很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批復第三批自貿區,因為在兩三個月前已經開始遴選了。”盧進勇指出,預計第三批自貿區會以中西部地區為主,“有的說會批8個,有的說會有6個,目前推測至少會有5個”。
至少10省區市沖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截至1月25日,包括河北、北京、重慶等27省份都已召開或正在進入地方兩會時間。其中,申建自貿區被寫入多省份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欲進軍第三批自貿區的省區市包括:陜西、山東、甘肅、重慶、河南、廣西、江西、江蘇、湖北武漢、四川成都。
比如,陜西提出,2016年要加快創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復制上海自貿區經驗,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外資管理模式,抓緊提升海關特殊監管區品質,爭取獲批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
山東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要加快推動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和煙臺中韓產業園建設。探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積極申建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重慶方面,在1月24日開幕的重慶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為牽引,爭取設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2016年要提升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運營服務水平,推動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升格為綜合保稅區,爭取我省申報的自由貿易區試點早日獲批。
廣西則將中國(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寫入“十三五”和2016年工作任務中,[新加坡注冊公司]提出要加快籌建中國(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修改完善總體方案,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建設實施方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重點領域先行先試。
河南方面,1月23日河南政協主席葉冬松提出,2016年將圍繞提升鄭州航空港區建設水平和競爭優勢、申建河南自貿區、建設鄭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方面凝聚合力。
江西方面,據江西日報社旗下大江網消息,積極申報建設江西自貿試驗區被列入2016年工作任務中;江蘇《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爭取設立國家自由貿易園(港)區”。
此外,四川成都、湖北武漢則在各自的市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爭創中國(成都)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爭取設立湖北(武漢)內陸自貿區”。
“今年地方熱情更高也是好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貿區實際區別于以往的特區,它不是問國家要政策優惠,而是更多承擔為國家試制度的任務,“大家積極爭取,這也是做兩種準備,為最后一刻努力”。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其中不乏連續幾年將申報自貿區寫入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省份。以陜西為例,其申報自貿區的表述,從2014年的“積極申報建設面向中亞的自由貿易園區”,到2015年的“扎實做好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園區籌建申報工作”,再到今年的“爭取獲批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
有望在今年獲批
上述10個明確表露申報自貿區的省份可能只是一部分,因為還有部分省市政府工作報告未公布。不過,這也明顯要比2015年要多。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2015年各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申報自貿區的省份僅9個,分別是:山東青島、遼寧大連、吉林長春、河南鄭州、湖北武漢、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廣西北部灣、海南。
“現在來看,自貿區申報又掀起了新一輪高潮。”盧進勇表示,因為在2013年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后,各地曾掀起了一輪申報熱,但被中央壓下直到2014年年底才批復了第二批自貿區;現在之所以熱潮再起,是因為第三批極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出結果。
據悉,去年年底,第三批自貿區篩選已經開始。像重慶,申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目前就處于等待批復階段。
“設立第三批自貿區很有必要,預計可能在今年全國兩會以后見分曉。”盧進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是因為上海自貿區預定的改革期限就是3年,所以到今年9月就意味著第一批自貿區試驗基本結束;此外,在抵達改革預定期后,上海自貿區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入新內容,否則就會進入常規發展,而這就需要新的對照試驗。
同時在前不久,第二批自貿區建設也有所成效,已形成21項擬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改革經驗,待評估完后或將在全國復制推廣。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在全國商務工作年度會議期間也表示,“十三五”建議所提出的“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任務,其中一部分是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另一個就是自貿區,“在這塊我們按照五中全會的要求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質量,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復制”。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么多省份中,第三批自貿區究竟會花落誰家?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都認為,內陸自貿區獲批的可能性更大,很大原因是前兩批自貿區都設在沿海,因為其開放條件較中西部具有優勢。
對于中西部地區誰最有望獲批,白明認為,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沿邊開放、FTA等戰略疊加越多的省份,獲勝的法碼會更充足。
不過,相比于已設立的4個沿海自貿區,盧進勇指出,內陸自貿區的實質定位、特色、試驗內容、布局都應與其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