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順應國際分工的發展趨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和主要貿易方式之一,[注冊馬紹爾公司]在吸納就業、促進技術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密切內地與臺港澳經貿關系以及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同時,加工貿易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端和不協調之處。諸如,由于處在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我國加工貿易基本上是貼牌生產,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增長數量與增長質量不平衡,由于交通成本等原因,加工貿易企業在區域發展上還不平衡;由于粗放型生產,一些加工貿易產品生產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平衡,等等。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已出現增長緩慢的趨勢。據統計,2010—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1577.6億美元、13052.1億美元和134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7.3%、12.7%和3%,分別占當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的34%、35.8%和34.8%,因此,即使從數量上看,目前加工貿易也不足以構成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了。
但是,盡管加工貿易目前發展緩慢,且還存在許多問題,我們認為,加工貿易符合我國國情,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客觀存在,今后仍將是我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加就業崗位、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在新的形勢下,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現實,我國仍然需要發展加工貿易。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不能因噎廢食,而是需要痛定思痛,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并制定一個中長期的發展戰略。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戰略目標
目前及今后十年,在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目標是:作為我國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應進一步提高加工貿易增值率,通過延長國內產業鏈以及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國內收益;應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以推動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把加工貿易發展與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切實完成好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戰略任務。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實現路徑
事實上,早在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就指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也就是說,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十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有所發展,特別是廣東等地已總結出一些較成功的經驗;重慶等地在中西部承接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也作出了顯著的成績。
理論和實踐表明,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實現路徑為:
從國家層面上看,主要是:第一,在產業發展上,產業鏈由短向長轉變,即促進加工貿易配套體系向研發設計、創立品牌、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第二,在區域布局方面,由東部沿海地區主導向東中西部協調發展轉變,即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中國國情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繼續發展傳統優勢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及承接轉移示范地,引導加工貿易由發達省區(或發達省區內發達地區)向欠發達省區(或發達省內欠發達地區)有序進行梯度轉移。[馬紹爾公司注冊]第三,在貿易方式方面,進一步加大來料加工向進料加工轉變,即推動來料加工企業轉型,減少來料加工貿易,進一步擴大擁有自主經營權的進料加工貿易。第四,在管理方式方面,加工貿易企業增量由區外為主向區內為主轉變,發揮并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引導增量入區發展,促進區內外加工貿易協調發展。
從企業層面上看,主要是:首先,在產品質量上,產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即逐步由以簡單加工組裝為主向高水平、精加工為主轉變,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把產品做好、做精致,要符合國際標準,把有創新的關鍵部分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使加工貿易企業擁有更多的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其次,從市場需求看,加工貿易企業可從單一外貿型向內外貿一體型轉變,即按照內外需的市場導向進行加工貿易,其產品即可滿足外需,又可合法轉內銷,使企業真正以市場需求調節產品的內外貿走向。最后,在投資方式上,條件成熟的加工貿易企業可由境內加工向境外加工轉變,發展向外直接投資,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境外設立加工貿易企業,在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同時,增加當地就業,以實現“雙贏”。
制度保障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建議在商務部設立加工貿易司
鑒于加工貿易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又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其不僅涉及對外貿易,而且與海關、工業、就業、金融、區域經濟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密切相連。我國加工貿易業務領域廣,對外聯系多,管理頭緒多,現僅在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內設置加工貿易處,面對全國3000余萬加工貿易從業人員及其管理人員,既與其所管轄的領域極不相稱,也不利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事實上,我國有不少省區的商務廳都設有加工貿易處。為加強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工作的推動,實現有效、系統的管理,建議調整相關機構,在商務部設立加工貿易司。
加工貿易司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國家加工貿易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以及加工貿易方針政策,督促各省加工貿易發展政策的落實監督其組織實施;制定并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協調國家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及時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負責指導、協調加工貿易企業轉移,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指導加工貿易企業創立品牌,加強知識產權培訓教育,依法對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業務監管;負責加工貿易項下產品的進口關稅配額管理,以及專項資金管理;指導協調全國出口加工區、特殊監管區業務工作;負責全國加工貿易統計工作,對加工貿易統計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承擔與加工貿易相關的協調工作。
——加強加工貿易企業中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管理
調研數據表明,加工貿易企業中“三資”企業申請專利的數量較高,但仍需進一步加強其知識產權的管理。一是應注意研究合資、合作企業內中方專利權的合法歸屬問題;二是對加工貿易中的國有、民營企業加強品牌和專利意識的培養,要采取優惠政策讓其積極創新、注冊品牌和申請專利。三是應采取鼓勵措施,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積極申請國際專利,主動占領國際市場。四是加強對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統計工作。
一是對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二是對技術工人的教育培訓。理論和實踐均表明,人力資源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主要靠人的素質提高,各級政府應在企業管理培訓和技術培訓方面給予指導與資金支持,社會組織、研發機構和高校也可與企業聯合培訓,形成就業、培訓的良性機制,培育一支業務精良的技術工人隊伍和高素質管理人員隊伍。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在加工貿易企業中,本科以上學歷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發揮了各自很好的作用;各國工業的實踐也表明,產品的精致與否首先取決于人的管理素質和技術技能的高低。
——堅持舉辦每年一度的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
2012年6月在廣東東莞召開的首屆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共有來自全國28個省市的130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參展,近5000家采購企業超萬名專業采購商到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深受加工貿易企業的歡迎。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搭建起國內外產供銷的平臺,使產品信息對稱,促進了商品交流和質量提高。建議把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做成系列展會,做成品牌,形成制度,每年召開,年年創新。
我們認為,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目標、實現路徑和制度保障的協調落實中,我們還應注意到,作為貨物貿易的兩種貿易方式——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之間需平衡發展。在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之時,還要關注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改變業務模式,即可向一般貿易方式轉化,以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自主性。創新加工貿易保稅政策思路,嘗試以“生產出口產品的國內采購部分”緩繳增值稅的方式(提前退稅制度),為一般貿易方式提供與加工貿易進口部分保稅的同等政策效力,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在資金積累、技術創新、掌控國際銷售渠道后,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當然,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還是以一般貿易從事對外貿易,最終取決于國際市場的需求。
目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