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4年之后,商務部官網上“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一欄幾乎每天都有更新,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6個新興市場國家對華發起14起貿易調查或制裁。在業內專家看來,新興市場國家對華的貿易爭端,有市場大環境的原因,也有政治因素的考量,對于我國來講,應當規范產業價格體系,加速產業升級,[薩摩亞公司優勢]減少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重合度。
從1月1日到昨日,54天的時間里,新興市場國家對中國發起了14起貿易調查或制裁,平均每3-4天一起。其中,南非、印度、巴西等金磚國家對中國發起了9起貿易調查或爭端。阿根廷、墨西哥、印尼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分別對中國發起2起、2起和1起貿易調查或制裁。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表示,今年以來,向中國發起貿易爭端的新興市場國家數量和案件數量都有明顯的提升之勢。商務部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了貿易救濟調查,總共有92起,比2012年增長了17.9%。按照去年每月7-8起的平均值計算,今年僅幾個新興市場國家每月對中國發起的貿易調查或制裁數量就近乎達到去年全球所有國家對華貿易制裁的數量。
對于新興市場國家與中國貿易摩擦劇增背后的原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注冊薩摩亞公司流程]一方面,隨著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各國貿易保護加劇;另一方面,近年來國際市場持續低迷,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在發展階段方面比較相近,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也趨同或相似,雙方之間的競爭關系也就更加明顯。“以前這幾個國家在歐美搶生意,但從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以來,歐美國家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這幾個新興市場國家開始互相搶對方的市場,而中國企業在開拓新興市場國家上成效頗為顯著,出現貿易摩擦的機會自然也就增多了。”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阿根廷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墨西哥的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隨著中國貿易地位的提升和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往來的增多,未來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摩擦仍將處于上升態勢。”白明表示,要想盡可能減少或解決這些貿易爭端,我國必須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脫離低端的制造業,減少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產業重合度,更多地依靠產品技術和品牌優勢來搶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