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作為跨境的服務業,正日益成為中國轉變經濟與外貿發展方式的著眼點與風向標。我國是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服務貿易逆差國。長期以來,貨物貿易順差和服務貿易逆差形成鮮明對比,而這必然對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帶來一定影響。因此,打好中國服務貿易攻堅戰已刻不容緩。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注冊英國公司]今年5月份,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逆差509億元人民幣。通過觀察服務貿易數據統計表可以發現,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較大,是服務貿易逆差的主體。其中,5月當月旅游服務逆差432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服務貿易中最大的赤字來源。
事實上,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尤其從2008年以來,逆差規模有大幅上升的趨勢。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同比增長超三成,我國成為全球服務貿易逆差第一大國。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我國存在服務貿易結構性失衡、貿易逆差繼續擴大等問題。
究其原因,首先,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滯后,特別是金融、咨詢、保險等高端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還相對較低。服務業發展水平是決定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基礎性因素,我國服務業比重不僅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同類發展中國家,滯后的服務業發展為服務貿易赤字進一步攀升埋下了隱憂。
其次,我國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間仍存在斷層,[英國公司注冊]這也是我國服務貿易結構亟待優化的問題。我國貨物貿易金額龐大且連年處于順差的狀況,但未能促進服務貿易的協調發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尚未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比如,我國的貨物貿易量極大,但缺少相應的本土服貿提供商,諸如物流、運輸等,我國產品往往需要外國廠商提供的服務才能完成出口,這無疑加大了運輸逆差。
因此,面臨日益攀升的服務貿易逆差,通過國際服務貿易優化我國整體外貿結構、改善國際收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打造“中國服務”已迫在眉睫。
“為使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情況有所改觀,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很重要。一方面,要繼續維持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知識密集型、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的新興服務貿易的發展,尤其加大發展生產性服務的力度。”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經濟分析師周景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還有專家建議,服務企業“走出去”也是發展服務貿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應鼓勵服務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當前,全球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從制造業領域向服務業領域轉移,我國在海外的商業存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為此,應鼓勵有實力、有能力的服務企業走出國門,實現國際化發展,逐步建立金融機構、綜合物流、分銷網絡、研發和設計中心等環節的區域化和全球化布局。
此外,為促進結構轉型升級和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原有外匯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需要適時予以調整完善。[英國注冊公司]為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為服務行業松綁,國家外匯管理局不斷加快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步伐,并于去年9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服務實體經濟、提升便利化水平為核心,創新構建便利化與防風險有機結合的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制度,促進我國服務貿易健康發展。自改革實施以來,企業和銀行辦理業務更為簡捷便利,有效降低了業務成本。企業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業務不再需要派專人辦理行政許可,節約了企業往返外匯管理部門的人力和財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