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當月我國出口同比大漲14.5%,貿易順差也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同期使用外資卻創兩年來新低,這種情況引發了外界關于“熱錢”和“虛假貿易”的猜測,于是對港貿易增幅的擴大又一次成為質疑的焦點。
最新發布的7月份貿易和投資數據出現較大反差,[美國公司注冊]引發輿論對于熱錢和套利貿易的關注,對港貿易的快速擴大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虛假貿易真的死灰復燃了嗎?
分析人士表示,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采取舉措對失真的貿易數據“擠水分”,虛假貿易基本得到遏制。不過,隨著人民幣升值,套利空間將繼續膨脹,監管部門需早做防備,防范虛假貿易新變種。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8月1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7月份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一大特點是與發達市場貿易保持增長,對港貿易增速擴大。數據顯示,內地對港貿易增速從6月份的5.8%提高到11.4%。不僅出口同比增長14.5%,出口額創下單月最高值,而且以47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
相比之下,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卻同比下降16.95%,創兩年來新低,貿易和投資數據呈現較大反差。
貿易順差和FDI的反差出現在同一月份尚為2009年來首次,這種情況引發了市場對“熱錢”和“虛假貿易”的各種猜測,其中對港貿易增幅的快速擴大更是成為質疑的焦點。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對此并不認同,他表示,對港貿易增速大幅提升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隨著歐美經濟復蘇,海外市場擴大,而香港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等于一身,能更敏感地反映市場狀況;二是國務院和各部委以及廣東等地出臺的外貿促進措施,推動了外貿增長;三是廣東等臨近香港的地方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以及跨境電商等發展較快,新的貿易組織方式對于提升外貿起到推動作用。
記者查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發布的香港對外商品貿易數據發現,轉口貿易的確在大幅增長。其中,[美國注冊公司]5月來自中國內地轉口貿易的貨值為177722.2百萬港元,占所有轉口貿易來源地貿易總額的59.1%,同比增加0.8%;6月來自中國內地轉口貿易的貨值為180494.9百萬港元,占所有轉口貿易來源地貿易總額的59.3%,同比增加6%。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在歐美市場回暖之后,轉口貿易或是對港貿易增幅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7月10日表示,為抑制對港貿易虛增,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海關也擴大對出口貨物查驗比例,目前這些措施已經見效,對港出口的統計數據已經基本恢復正常。
不過,隨著目前熱錢流入的有利條件增加,套利的機會也在擴大,依然值得警惕。
進入7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明顯上升。8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創下3月14日以來的最高值,以6.1413收盤。
溫彬表示,利差和匯差是套利的常用方法。目前,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升,匯率差正在擴大,套利的機會也在擴大。就利差而言,雖然不如“錢荒”時期,但就國債收益率等來看,套利空間仍然存在。“利差和匯差是市場的自然表現,難以避免,但在利差和匯差擴大之時,則應當多加警惕。”溫彬說。
溫彬表示,套利貿易也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7月份對港貿易增幅快速擴大,有可能是企業根據匯率升值預期,提前支付貨款,所以使得貿易額增長加快,這是合理的;而對于重復進出口等現象則應當警惕,尤其對于重復抵押,利用信息不對稱或監管漏洞放大倍數,這種虛假貿易將帶來金融風險,乃至積累系統性風險。
白明表示,[注冊英國公司]對于傳統中利用電子元器件等量少價高的產品進行“一日游”套利,監管部門已經加強監管,只要持之以恒、執行到位,虛假貿易料難做大。但對于利用新機會,比如滬港通進入測試階段等,從而滋生出套利貿易變種,則應當提前做好防范。從長遠來說,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和資本賬戶開放的步伐有待加快,以擴大市場對人民幣價格的雙向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