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日起降低14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滿足了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也體現出我國在外貿發展上的新思路。通過完善稅收調節等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進出口環境,有助于中國外貿的轉型升級和新優勢的培育,推動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當然,關稅降低的傳導效應在短期內可能與消費者的預期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從長遠看,我們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點
6月1日起,我國降低了部分服裝、[注冊開曼公司]鞋靴、護膚品等14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降幅超過50%。市場各方對此反應積極,認為這一舉措滿足了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也體現出我國在外貿發展上的新思路。
眾所周知,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去年以來,我國居民國內消費需求增速有所放緩,但境外消費卻在持續升溫,這從海外代購熱和“日本馬桶蓋熱銷”中可見一斑。據統計,2014年我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突破1億人次,境外消費額首次超過1萬億元。在這一大背景下,通過“降稅紅包”來提振國內消費需求十分必要。
從促進外貿穩增長的視角看,通過完善稅收調節等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進出口環境,增加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居民購買愿望較大的消費品進口,促進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出口,有助于中國外貿的轉型升級和新優勢的培育,推動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
事實上,不僅僅是降低關稅,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部署了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適度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等一攬子“組合拳”,鼓勵加大進口的政策取向已十分明確。
過去30多年來,我國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出口導向型制造業體系。目前,我國已有200多種商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9個中國品牌進入了世界品牌500強行列,總數位居世界第五。出口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毋庸置疑,它有效解決了上億勞動力的就業,積累了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資本實力,迅速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對于如此龐大的一個經濟體而言,長期依賴出口拉動而忽略對國內市場的挖掘,是難以維系持續健康發展的。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將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發展動力的切換,提醒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外貿發展的路徑,及時調整外貿政策的導向,努力在轉型升級中贏得外貿發展的主動。
有人擔心,以降稅的方式加大進口,會不會給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損害。這樣的顧慮大可不必。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很多制造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基本上不再需要進行關稅保護。相反,降低關稅反而讓國內外商品可以在更為公平的市場環境中競爭,即便有部分產品確實因缺乏競爭力而遭遇危機,從行業發展來看也未必是壞事,家電、手機等行業從弱變強的過程就是最好的佐證。
我們強調加大進口,[注冊馬紹爾公司]并不意味對出口的不重視。中國出口面臨著國內生產格局轉型與國外消費需求波動的雙重困境,亟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從近年來出口商品的結構看,諸如高鐵、智能手機、無人飛機等轉型比較早、科技含量高的產品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出口勢頭,這也正是中國外貿未來參與國際價值鏈分工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指出的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保持出口穩定增長仍然十分重要,唯有其實現了穩增長,才能為轉型升級和政策調整提供足夠的空間。
當然,關稅降低的傳導效應在短期內可能并不明顯,與消費者的預期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從長遠看,這一舉措對于中國外貿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