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秦皇島市奧體中心體育館內,全國科技創新成果北戴河專題展河北展區布展工作即將結束。8月1日,專題展將開幕迎賓。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在行動”、[法國注冊公司]“京津冀協同創新,河北已啟程”。
7月30日,設在秦皇島市奧體中心體育館的全國科技創新成果北戴河專題展展館內,河北展區布展工作進入最后調試階段。8月1日,專題展將在此開幕。展牌上頻頻亮出的“京津冀”字眼,賦予這場已連續舉辦四年的創新成果展以嶄新活力。
與往屆由科技部和我省兩家主辦的方式不同,本次專題展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聯合主辦,科技部相關部門、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廳和秦皇島市聯合承辦。展覽將從戰略部署、地方行動、技術支撐三個角度,展示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和京津冀協同創新成功案例。同時舉辦節能環保暨大氣污染技術產業化項目對接會,以展示促交易,以推進先進適用成果交易和轉移轉化。
“協同創新、應對挑戰,京津冀在行動”,專題展的主題詞,將這場“老展會”的“新特點”彰顯無遺。
“形式依然是以展為主,但京津冀三地之間的對接互動,才是本次專題展最值得期待的精髓所在。”省科技廳廳長王志欣表示,專題展的各項展示內容均與京津冀協同創新緊密相關。“協同創新,需要明確三方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和定位,也需要摸索一套切實可行、高效長久的協同機制。”王志欣認為,此次三地攜手共舉科技盛會,不僅僅是帶著既有合作成果展示成就,更是協同聯動,在科技創新領域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實戰式”對接演練。
7月13日,由北京大學等撰寫的《京津冀區域發展報告(2014)》對外發布。報告認為,京津冀地區應該從明確功能定位、加速推進京津冀區域合作進程、穩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提高首都對周邊的輻射效應和建立京津冀區域協調機制共六大方面全面推進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快速發展。這一報告特別強調,京津冀區域必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有專家提出,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的模型應該是“一中心、兩核、三帶、多園區”,即形成中心引領、兩核驅動、三帶輻射、多園支撐和優勢互補、對接產業的區域科技創新格局。
但不管預設模型框架如何,[注冊意大利公司]協同創新要真正落地,就必須建設起有效的組織協調體系。
建立聯合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組建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當這些設想多數仍停留于紙面時,全國科技創新成果北戴河專題展以獨特的展會形式,短短時間內,促成京津冀三地共同思考協同創新的分工與定位,展會中的對接與磨合,顯然成為了一次實質性的組織協調與合作。
京津冀三地展區內,透露出各自對于協同創新的理解,這些展會上釋放出的信號,不僅是宣告,更是溝通和對獲得認同的期盼。
北京展區圍繞北京和津冀的科技合作和技術交易情況這一主線展開,機制協同、產業協同、發展協同三個版塊中,展示了包括“京津冀種植業高效用水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等在內的多項京津冀科技合作案例。
天津展區則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在行動”為主題。“新一代運載火箭”、“星云計算機”等近年來在天津成長出的高科技成果悉數登臺。此前,天津市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京津冀創新共同體和京津冀科技走廊,推動三地協同創新發展。
“京津冀協同創新,我省將扮演什么角色?可以說,目前我們對自身的功能定位有了更為明晰的把握,而這些內容都將在河北展區中重點體現。”王志欣表示,結合自身特點,對接京津優勢和需求,我省將力爭成為京津科技創新功能拓展區、京津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區、傳統產業創新升級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聚合區和科技開放合作新高地。
科技部則在展望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未來時提出,推動京津冀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全國轉型發展新引擎,建設區域協同發展引領區、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國際交往中心和對外重要開放門戶。
京津冀區域內的創新要素分布并不平衡,在協同創新的大格局中,我省顯然屬于“底子薄”的弱勢一方。河北是否有能力承接京津高端創新要素的外溢,有沒有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效平臺,能否實現下一輪新興產業的聚集與發展?質疑聲由此而生。
剛剛布置完畢的河北展區,[意大利公司注冊]恰恰像是對這一質疑的一次全方位回應。
“唐車A型地鐵列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N型單晶光伏組件”、“‘張雜谷’新品種”展區內,涉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的34項科技創新成果和產品以實物、模型等不同形式集體亮相。
這些鐫刻著“河北智造”的創新產品,成為我省創新能力最有說服力的明證。